由於大齊長期重文輕武的緣故,文舉的會試基本上每三年都會固定舉行一次,有的時候皇帝還會開設恩科。
不過武舉就很懸了,什麼時候舉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試內容還非常不正規,含金量不高。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狀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視。
因此,在大齊,想要通過考武舉而出人頭地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想要走武將路線的人,都是直接參軍,通過戰功或者混資曆晉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舉製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啟蒙老師邵康樂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議和籌備武舉改革之事,現在已經基本上準備完畢了。
從雍定元年開始,武舉和文舉一樣,每三年都會固定進行一次會試,時間定在九月初。
武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和武學的授課內容一致,分為武功和策論兩個部分。因為武舉製度為的是選出優秀的將領,而不是優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藝出眾還不夠,必須懂得如何排兵布陣。
當然,如果是力大驚人,或者武藝卓絕者,就算是對兵法一竅不通,也還是有希望能夠中武進士的。
裴清殊在殿試的時候,就發現了幾個這樣的人才。
這樣的人或許不能做主帥,但做一個衝在陣前的前鋒,還是很不錯的。
殿試結束之後,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給這些武進士分封了官位。
眾人驚奇地發現,今年的這些武進士,所得的品級比往年高了許多不說,而且他們還不是被隨便安一個虛職就打發了。許多人都在軍中,都擔任了實職。
許是因為今年的武舉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視,前來應征入伍的年輕人,數量遠比朝廷預計的要多得多。
不僅如此,各地的武學也變得異常火爆,許多人擠破了頭都搶不到一個進入武學學習的名額。
在這種氛圍之下,就有一些私營的武館,仿照朝廷的武學成立了。
對於這種現象,裴清殊覺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隻是一個帶頭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著讓所有人都到官學來學習,這是不現實的。
現在這樣,官學和私學同時存在,裴清殊就覺得很好。
……
這股重武之風,不僅僅是在皇宮外頭蔓延,就連皇宮之內、供皇子和宗親子嗣們讀書的長華殿,現在也盛行起了武學。
以往每回一到刀劍、騎射課,就有許多人請假。現在除了極個彆體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數人都非常積極地學習起了武藝。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寶郡王。
十四雖然不是這群孩子當中年紀最大的,卻是輩分最大的。
如果他這個皇叔在比試的時候輸了,豈不是很沒麵子嗎?
所以十四現在每天都非常積極地練武,整個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進入冬天,他才算暫緩了黑下去的速度。
這天裴清殊難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閒,聽說長華殿正在舉行三個月一次的比試,他便讓人傳轎,去往長華殿。
裴清殊的長子敬坤今年還不到五周歲,沒到上學的年紀,所以現在在長華殿裡上學的,除了十四這個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兒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麼一層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幾個兒子,十幾個兒子又生了幾十個兒子的緣故,裴清殊的侄子實在太多,他隻和個彆人比較熟悉。
沒辦法,裴清殊實在太忙,與其他侄子很少有單獨相處的機會。所以他能記住這些孩子們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是誰家的孩子就很不錯了。
不過裴清殊知道,這些侄子如果培養好了的話,將來也能是大齊的棟梁之才。他們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兒子差。
所以隻要能抽出空來,他就會時不時地去長華殿看一看,考較一番侄兒們的功課。
聽底下的人說,每回他去過長華殿之後,孩子們都會跟打雞血了一樣,興奮好長一段時間,比平時更加努力地讀書。
不過時間一長,大部分人就漸漸恢複了原樣。隻有少部分人能堅持下來,一直勤奮努力地學習,並且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
很顯然,唯一一個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並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課最早是裴清殊親自教的,那個時候裴清殊就發現,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較差,識字和寫字的速度都很慢。讓他做什麼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隻有吃飯的時候例外。
現在裴清殊能看得出來,經過這些日子的苦練,十四的文才雖然還是老樣子,不過起碼武功進步了不少,已經能撂倒兩個小侄子了。
然而沒過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安郡王的嫡長子敬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