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說嘛,大學生知識麵廣,這種小問題對你不在話下。回到你剛才的問題上,咱們使用的鈀碳催化劑,具有極高的比表麵積,附著於催化劑骨架上的金屬鈀,對氫氣有特殊的吸附能力,大量吸附於催化劑比表麵的氫氣,跟物料的接觸機會和接觸時間大幅度增加,而氫氣對於碳氧雙鍵的還原作用和選擇性都非常理想,這就是在鈀碳催化劑存在下,加氫還原工藝的基本原理。”方翰民不慌不忙,娓娓道來。
本來以為方翰民沒讀過大學,徐輝和郭鵬都想看到他回答不出問題的尷尬相,沒想到這個既無學曆又無資曆的同齡人,不僅圓滿回答了問題,而且概念清楚,邏輯清晰。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鈀碳催化劑在國外才剛用於工業化生產,國內這方麵研究還沒起步,在徐輝和郭鵬的大學階段,有關專業雖然設置了固體觸媒的課程,但並未涉及鈀碳催化劑的製備與應用。方翰民的回答,將要闡述了鈀碳催化劑的作用原理,讓兩位新時期的大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是,郭鵬這個自以為聰明的年輕人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他想繼續試探方翰民,“方科長,如果你有時間,我還想跟你探討幾個問題。”
“這就對了,探討,咱們相互探討。不過,你要是把對我的稱呼改正一下,那就更好了。”
“對你的稱呼有問題嗎?不稱呼你方科長,我該怎麼稱呼你?”
“郭鵬,咱們這些人基本年齡相當,個彆的最多也就大幾歲,稱兄道弟有點俗,單位也不允許,我覺得同齡人之間,最好直呼其名。”
“但你畢竟是副科長,我的稱呼又沒把你往高抬,有什麼不合適的?”
“還是直呼其名吧,不要稱職務,這樣顯得親切。”
“好吧。我的問題是,加氫還原屬於氣--液反應,你給出的條件是在常壓下操作,但教科書和一般技術資料都說,氣--液反應最好在加壓條件下進行,而且液體上方的壓力越高,溶入液體的氣體溶質就越多,對反應就越有利。咱們的加氫反應為什麼不能在壓力下進行呢?”郭鵬也許有自己的目的,但他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動了腦筋的,這種問題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方翰民平時話語不多,但他喜歡跟彆人探討技術問題,“沒錯,根據亨利定律,溶液上方的氣體壓力越高,氣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就越大,但這一規律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基本不適用。原因有二,第一,氫氣跟其他氣體不同,壓力的增減,對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影響不大,但對設備的要求卻成倍提高,因為氫氣的穿透性特彆強,而且極易發生爆炸危險,一般的設備和密封措施很難滿足其要求,增加壓力的收益,得不償失。”
“第二,加氫還原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鈀碳催化劑對氫氣的吸附效果,而不在於氫氣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加氫氣的壓力,跟催化劑的吸附效果幾乎沒有關係。綜上所述,本工藝沒有必要在壓力下操作。”
雖然對方翰民的回答暗暗稱奇,但郭鵬仍然不露聲色,“我也查了一些技術資料,在加氫還原反應中,原料的轉化率和催化劑的選擇性都很重要,實際操作時,應該如何平衡這兩項指標?或者說更應該注重哪項指標?”
“轉化率和選擇性都不可偏廢,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催化劑的選擇性更加重要,比如,某種催化劑對原料的轉化率很高,但選擇性不好,儘管原料都被轉化了,但得到的不是目標產物,轉化率再高也沒有意義,甚至是對原料的浪費。好在咱們采用的鈀碳催化劑,選擇性接近百分之百,把轉化率控製在一個適當範圍就可以了。”
“既然催化劑選擇性這麼好,為什麼不追求更高的轉化率呢?”郭鵬追問道。
“這就涉及到量變質變的哲學問題,在適當的轉化率條件下,催化劑的選擇性接近百分之百,如果非要追求更高的轉化率,必然延長反應時間,隨著物料接觸時間的延長,催化劑的選擇性隨之下降,副產物逐漸增加。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追求極致,伴隨而來的將是意想不到的後果。”
本來是個純技術問題,方翰民在解釋技術原因的同時,不僅跟哲學聯係起來,還加入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誰能相信麵前這位年輕的副科長,隻是個既無學曆又無資曆的普通工人?
對於郭鵬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彆說包括夏總在內的紅星製藥廠這些老大學生,即使徐輝和郭鵬曾經就讀高校的副教授和教授們,也難以做出如此高水平的回答。
前世的方翰民在自己的整個求學生涯中都是學霸級人物,雖然理科是他的主攻方向,但他注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從大學本科到牛津讀博期間,他的選修課對文史哲一直都有涉獵,所以,他能夠從不同角度解讀一個純技術問題。
郭鵬不再提問了,他知道自己的問題難不倒方翰民,讓他跟徐輝都不理解的是,麵前這位同齡人,要學曆沒學曆,要資曆沒資曆,這些知識是從哪裡來的?自己當年好歹也是學習尖子生,現在跟人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