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兩位技術人員的質疑後,方翰民不僅沒有產生其他想法,反而認為技術人員敢於提出問題,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催化劑比較貴重,容不得更多的浪費,方翰民隻給出了另外兩組老化試驗條件,分彆是280℃、30小時和320℃、20小時。
為了將三組試驗條件下的催化劑區分開來,方翰民將他給定的300℃、24小時老化條件標記為第一批,將另外兩組老化條件下的催化劑分彆標注為第二批和第三批。
製得第一批催化劑以後,二組的催化加氫試驗裝置已經準備就緒,根據方翰民的建議,他們首先要對第一批鈀碳催化劑進行評價。
按照方翰民給出的試驗條件,二組利用第一批催化劑進行了加氫還原反應,六小時以後,評價試驗結束,通過化驗室分析測試,催化劑對目標產物的選擇性達到99.5%,轉化率為62%。
評價試驗繼續進行,延長反應時間,催化劑的選擇性基本不變,轉化率的提升非常有限;縮短反應時間,對催化劑的選擇性基本無影響,但轉化率迅速下降到55%。
一個星期後,一組完成了第二批鈀碳催化劑的製備與老化,二組在同等條件下做了評價試驗,結果,這批催化劑的選擇性最高達到了98.5%,而轉化率隻有50%左右。
第三批鈀碳催化劑的評價試驗在一個月後完成,數據顯示,其選擇性最好的結果隻有97%,轉化率為55%。
數據不會撒謊,按照不同條件製備三個批次的鈀碳催化劑,隻有方翰民給定的第一組工藝條件,製備的催化劑無論選擇性和轉化率都是最好的,其他兩組工藝條件,顯然不是製備鈀碳催化劑的首選。
方翰民領導的科研團隊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從催化劑製備到效能評價,完成了加氫還原法製備對乙酰氨基酚的小試研究,他準備對這段時間的實驗室工作做個總結,然後轉入下一階段的中間放大試驗。
接到工作總結的安排後,蔣國新等四位技術人員覺得不可思議,在他們的印象中,這種項目的技術開發,即使在實驗室做小試驗,沒有兩三年也不可能把課題做完,方翰民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想結題,是不是太倉促了?
四位技術人員以他們在大學期間的見聞,對比方翰民的決定,他們懷疑方翰民是否懂得科研工作的一般流程。
“方科長,小試就這樣結束了嗎?”
“對,實驗室的工作基本結束了,接下來咱們要準備中試放大試驗。”
“可是,這才三四個月,咱們也僅僅做了三組工藝條件的對比實驗,這樣結束小試,是不是有點太不嚴謹了?”以郭鵬為代表的四位技術人員,說話非常直率。
方翰民不喜歡拐彎抹角,他很適應這種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哦,你們認為小試做得不嚴謹嗎?好吧,大家去我辦公室,咱們詳細探討一下,我想知道哪些方麵做得不嚴謹。”
從彆的辦公室臨時借來幾把椅子,方翰民跟四位技術人員圍坐在一起,他想營造出一種促膝交談的氛圍,“你們四位誰先說說,前一階段的實驗室工作,咱們在哪些方麵做的不夠仔細?”
郭鵬一馬當先,“在大學期間,我們跟著老師也做過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開發,雖然隻是當助手,但也知道了一般的技術開發流程。在前段時間的試驗中,無論鈀碳催化劑的製備,還是效能評價,咱們才試驗了三組不同的工藝條件,我覺得太少了,有點隨意,太不嚴謹。”
“我同意郭鵬的說法,這麼短時間結束小試課題,太倉促!怎麼也應該用兩三年時間,對各種可能的工藝條件進行試驗,即使其他工藝條件不可行,通過試驗加以驗證,也有說服力。”萬程緊接著附和道,他跟郭鵬確實有默契。
方翰民暫時未做置評,他看向七七級的徐輝和七八級的蔣國新,“兩位大哥也談談你們的見解。”
“跟他們差不多,我們也有類似看法。”
方翰民點了點頭,“意見提的很好,但感覺有點籠統,不知你們能不能把事情說得更加具體一點?”
萬程似乎早有準備,“比如,我覺得在催化劑的製備過程中,應該進一步試驗活性炭的不同粒徑,浸漬不同濃度的鈀鹽溶液所得催化劑,在不同活化條件下,其催化效能有什麼不同。”
“根據不同工藝條件製備的催化劑,在不同加氫工藝條件下,對加氫反應的不同影響,也需要通過多批次的試驗加以驗證。這些工作沒有兩年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郭鵬跟萬程一唱一和。
從兩位同齡人的發言中,方翰民看到的隻是他們的責任心,他對此感到欣慰,這總比那種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強得多!
但是,方翰民為了二車間的深度技改項目,組建科研團隊的目的,可沒打算在實驗室慢條斯理地做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