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妥當,方翰民向二車間領導和廠部有關職能部門打過招呼之後,便在新的0602號設備開始了加氫還原的試生產。
帶著四名助手,方翰民到崗位親自進行示範操作,待還原反應正式啟動後,他把崗位交給焦鐵輝,“你來試試。”
看見焦鐵輝通過不同的閥門,熟練調節各種工藝參數,方翰民問道:“焦師傅,你覺得這跟中試操作有什麼不同嗎?”
焦鐵輝一邊操作,一邊回答:“我沒覺得有啥區彆,唯一的不同,就是這裡的設備在尺寸上要大些,中試設備比較小。”
“你覺得反應條件的控製和參數調節的方便程度怎麼樣?”
“我覺得這裡的控製和調節更加方便,中試裝置上,反而不如這裡方便。”
“咱們現在的工藝過程,完全是手動調節和控製,以後在二車間全麵實施時,如果條件允許,將實行自動控製和自動調節。”方翰民展望道。
“實行自動控製和自動調節,都交給機器操作,我們這些操作工不就沒有用了嗎?”焦鐵輝考慮的倒很長遠。
“操作工照樣有用,自動控製和自動調節,隻是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使工藝條件的控製和調節更加精確,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到那時,操作工不必一個一個開關閥門,隻需坐在控製室觀察儀表就可以了。”方翰民解釋道。
“那可太好了!現在隻操作一台設備,感覺不到累,如果將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每個工人操作幾台設備,手腳還真閒不下來,這活確實不輕鬆。”
“但是,自動控製和自動調節,並不意味著設備現場不需要人照看,定期巡查,也是操作工的一項任務。”
“巡查總比親自手動操作簡單多了,隻要有點工作責任心,都不會把巡查當成多大的事。”......
這番交談,讓方翰民想到了一個問題,他剛才無意之中談到的自動控製和自動調節,在當時隻有航天等軍工領域有所應用,但在二十一世紀,DCS(分布式控製係統)在諸如煉油、化工、冶金、製藥等民用領域,已經得到普遍采用,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改善生產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二車間將來的新工藝中,要不要對所有操作單元實行分布式控製?這種設想能不能得到廠領導的支持?國內當時的儀器儀表能否滿足控製精度的要求?這一連串問題,給方翰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
分布式控製係統(DCS)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一些保守人士看來,這也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因為DCS需要配置為數不少的儀器儀表,無疑會增加項目的資金投入;另外,采用DCS控製係統,需要的操作工肯定會減少,那些被減下來的工人如何安置,也是個大問題。
方翰民決定暫時不考慮這件事,車到山前必有路,他覺得到時候一定會有兩全其美的方案。
試生產期間,方翰民要求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幾名技術人員,都要一直留在生產現場,以便隨時處置和解答操作工人遇到的實際問題。
加氫還原反應進行十個小時之後,方翰民讓焦鐵輝取樣送去化驗室檢測,過了半個小時,化驗員送來了檢測報告單。
化驗結果顯示,鈀碳催化劑的選擇性非常好,還原反應進行了十個小時,催化劑的選擇性仍為百分之百。
郭鵬等技術人員也圍過來,看了檢測報告後,不知誰說了一句,“轉化率不如中試的結果好。”
方翰民略感吃驚,“哦,何以見得?”
“我記得中試期間,加氫反應十小時後,轉化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這才百分之九十。”郭鵬說這話,說明他對工作是很用心的。
方翰民從容地說:“這個現象可以得到合理解釋,畢竟試生產采用的設備尺寸比中試設備要大十幾倍,原料之間的混合均勻程度和接觸時間不可能完全一樣,在試生產設備中,原料轉化慢一點,屬於正常現象,但這不能說明鈀碳催化劑在這裡表現不好,畢竟選擇性才是最重要的指標,轉化率可以通過延長反應時間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