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研討會(2)(1 / 2)

如果方翰民承認加氫催化新工藝完全由紅星製藥廠自主研發,不僅不是事實,李教授也不會相信,還會給他留下一個自吹自擂的印象。要不是自主開發,這項技術又來自何處呢?因為李教授清楚,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任何機構開發這項技術。

考慮再三,方翰民隻好模棱兩可地回答:“對於加氫催化新工藝,光靠紅星製藥廠的現有條件,是不可能開發成功的,但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一些借鑒。”

“借鑒?我知道國內沒有任何機構開發過這項技術,你們向誰借鑒?”不出所料,李教授有此疑問。

雖然在預料之中,這個問題卻不好回答,無論如何,方翰民不可能告訴李教授,這項技術來自於穿越者經曆的二十一世紀。

沒法從國內借鑒,方翰民隻能搬出老套路,“實際上,我們借鑒了國外的一些最新技術資料。”

李教授饒有興趣地追問道:“哦,這些最新技術資料是從那裡借鑒的?”

“有一本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製藥工藝開發》,那裡麵闡述了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我們從那本書裡學到了不少知識。”

“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製藥工藝開發》?英文版的吧?我沒聽說過這本書,”李教授提高了嗓音,“各位,你們知道這本書嗎?”

“新出版的英文版《製藥工藝開發》?沒聽說過。”在座的幾位專家不約而同地說。

幾年前,方翰民也是用這唬人的書名搪塞二車間技術員老吳,這本書當然確有其實,但那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的製藥科技專著,穿越者在牛津大學讀博期間曾認真研讀過,在一九八零年代,該書作者還沒大學畢業,方翰民所言,完全是子虛烏有。

雖然現場專家誰也沒聽說過這本書,但方翰民說得有鼻子有眼,李教授也就基本上信以為真了,畢竟他知道,科研工作,借鑒前人或旁人已有的知識,是常有的事,就連牛頓都說自己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加上高起點的參考資料,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關鍵,你們做得很好,為你們的成果乾杯!”李教授再次舉杯。

出於好奇,本來還有專家想打聽方翰民的高等教育背景,被他拋出的這個書名給擋回去了,在他們看來,方翰民連外國原版的技術專著都這麼熟悉,其學曆背景自然深厚。

因為第二天要開會,晚宴延續的時間並不長,方翰民以晚輩的身份,象征性地向各位專家敬酒後,不到八點就結束了。

回到賓館,方翰民沒有急於休息,他拿出準備宣讀的論文,仔細看了一遍,並對重點部分進行了標注。對於穿越者,宣讀論文不是什麼大事,但方翰民做事,曆來講究有條不紊。

......

第二天上午八點二十,“全國製藥科技研討會”在華泰賓館的會議大廳舉行,研討會由《製藥科技》雜誌社許主編主持,老許首先發表了簡短致辭,隨後 進入論文宣讀環節。

也許為了凸顯方翰民的地位,在安排出場順序時,許主編把方翰民排在第一位,而出席本次研討會名氣最大的專家費教授,由他壓軸,最後宣讀他提交的論文,這也顯示出對費教授足夠的尊重。

宣讀論文隻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形式之一,組委會選擇那些已經公開發表的論文在研討會上宣讀,主要是看重論文涉及科研項目的意義和技術水平,意在引起與會者的重視。

方翰民宣讀的論文,半年多前就在許主編他們的《製藥科技》雜誌上發表過,老許認為該論文涉及的催化加氫還原技術在國內具有開創性,有必要讓國內同行更多地了解這項技術,所以,他讓方翰民第一個出場宣讀論文,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視。

對於那些已經在雜誌上讀到過這篇論文的與會者,聽見論文作者親自宣讀這篇論文,有一種特彆的新奇感,而首次知道這篇論文的參會者,馬上向會務組提出購買刊登論文的期刊,組委會很有經驗,早就為此做好了準備。

根據安排,三天會期的頭兩天,會議內容是論文宣讀、行業領導和專家報告,第三天是與會者跟行業專家們互動。

進入論文宣讀環節,方翰民第一個出場,許主編對方翰民的情況作了簡要介紹,方翰民以平靜、清晰和乾脆利落的語言,宣讀了自己發表在《製藥科技》雜誌上的第三篇論文,該論文涉及鈀碳催化劑在加氫還原過程中的應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