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3章 金陵(1 / 2)

有了銀子好辦事,替淮安府的百姓解決了生計問題,又開始有償發動徭役,雇人整修了淮水,希望在接下來的豐水期,淮水大壩能給力,彆再出現紕漏。

與此同時,京城的消息已然傳來,弘治天子任命了已經退休的王恕為欽差,專理賑災事宜,同時告訴張驥,忙完鹽場事宜立即回京。

朱佑樘已經覺得小舅子流年不利,不宜出行了,走的這倆月,先是遇襲,接著又險些被淹死,再這樣下去,真出事他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張皇後交代了。

張驥已經把大框架拉起來,糧食和銀子準備的足足的,和前來的王恕辦理交接。

對這個和馬文升,劉大夏齊名的弘治三君子,張驥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

王恕也沒想到災情如此嚴重,好在張驥等人處置得當,給他省了不少力氣,特彆是張驥準備的物資,讓他不至於向朝廷求助,因此對張驥的評價甚高。

老頭不是從京城來的,張驥也沒有瞎打聽消息,很快就扔下這一攤,轉進金陵。

張驥的南下最大目的是為了鄭和寶船的造船廠遺址,不親自來看看他不甘心。

淮安府的事情已經傳開,當然是表麵原因,極少有人知道天災是人為的,對於張驥在淮安府的賑災事宜,南京這邊的一整套班子表現的有些沉悶。

張驥猜測這裡的人,很有可能也參與了,但他沒有打草驚蛇,而是先拜訪了南京工部尚書,拿到了一定的權限,立即封鎖了造船廠遺址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南京工部這邊有專門的人才和匠戶,張驥又不是吝嗇的,造船廠遺址的發掘給了張驥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喜。

因為挖掘出了一艘幾近完工的海船,雖然看尺寸不像旗艦,但絕對是海船,是真正可以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顯得彌足珍貴。

有現成的模板,照著畫瓢,也能造出次一等的海船,張驥對這個發現滿心歡喜。

隨後的發掘中,雖然沒有找到旗艦,但是出土了一些旗艦上的零部件,同樣也是了不起的發現,再加上白無憂輾轉獻上的圖紙,隻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再造鄭和寶船絕對不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造船的事情有了眉目,張驥心情大好,也開始在城內進行社交活動。

南京作為大明皇朝的兩京之一,自有其獨到之處,朱元璋為了修築這座城花費了二十多年心血,朱棣也在此度過了幾年皇帝生涯,因此處處都透露著皇朝新城的氣象。

張驥以前來過,但那是後世的時候旅遊或者出差,遠沒有眼前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

當然那是張驥熟悉了現代的繁華才這麼說,反正就是各有各的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張驥第一個見的人是沈家的,沈煉在京城六部裡觀政,家裡主事的是沈煉的兄弟沈煌。

因為有書信往來,沈家上下都知道早年進宮的沈瓊蓮已經成為建昌侯的滕妾,這個姻親的關係不遠,沈煌也在內心把張驥當成了妹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