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侶鐘正在和吏部尚書馬文升談話,在公私兩麵,二人的關係都不好,但涉及到京察,誰也不敢馬虎。
馬文升不覺得自己在公報私仇,如果戶部的官吏沒毛病,他就算雞蛋裡挑骨頭,不也白費勁嗎!
左右侍郎秦紘和王儼,再就是各司的郎中,主事,員外郎,此刻都集中在大廳內。
馬文升和侶鐘不鹹不淡的說完,立即讓人進場開始京察。
吏部的考功司等官員,按照以往的慣例,按部就班的開始了。
張驥沒有暴露身份,甚至還喬裝打扮了一下,而他的四個妾室也是如此。
一行五人和其他吏部的人進駐度支司,從今年的收支賬目開始核查。
度支司的官吏不敢有絲毫怠慢,從郎中到打雜的,都積極的配合,讓人挑不出半點毛病。
沈瓊蓮等人跟張驥學習新式記賬法,最少的都有三個月,基礎無比紮實,就連學習時間最短的徐敏濤,也因為天賦加持,算起賬來有模有樣。
度支司的人有點懵,因為他們根本看不清楚張驥這一組的人在乾什麼。
阿拉伯數字,科學先進的審計方法,使度支司的人像是在看天書,看了沒有懂。
都說古人對數學不重視,這樣說來其實也沒錯,因為這是一小撮人的領域,尋常人誰沒事還看個多元方程,函數微積分啊!又不是吃飽了撐得。
張驥記得以前看資料的時候,清朝的康熙似乎會微積分,他還看過康熙做微積分的題目,一點都不具備普及性,和規範數學差的有點大。
把這些紛亂的心緒摒除,張驥一點點的梳理著度支司的賬目。
由此也可以對大明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戶籍狀況有一個直觀且清楚的了解。
張驥隻想說,一兩銀子都是好的,因為大明的經濟狀況實在不怎麼樣。
此時已經有人提出了弘治中興的說法,不止是歌功頌德拍弘治天子的馬屁。
因為弘治天子朱佑樘乾的確實不錯,從仁宣之治後期,曆經朱祁鎮兩兄弟,再到成化憲宗皇帝朱見深,整個大明的歲入和支出,一直深陷財政赤字當中。
也就是到了弘治朝,在朱佑樘的勵精圖治下,國庫終於有富餘的錢財了。
雖然不多,每年少則十萬兩,多則三四十萬兩,但這可是餘錢,不用再寅吃卯糧,已然是了不得的成績。
而稅收的增加,還得益於人口戶數的增長,是人口基數的增加,促使了稅收的增加。
張驥也是第一次直觀的看到,大明有多少戶口,總人口已經超過七千萬,如果再加上逃戶流民和被隱匿的戶口,算做八千萬也不算誇張。
小一億人口,張驥可沒有絲毫的高興,因為按照曆史規律,一旦人口達到一個峰值,必然會伴隨著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禍。
實在是養不起這麼多人,這也是張驥為什麼想開啟大航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