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從發現的南美洲等地帶回番薯和玉米的改良品種,再加上千百萬年來積攢的鳥糞島嶼,主要是蘊含氮肥的鳥糞,這種天然的化肥,才可以爆出糧食。
清朝為什麼能支撐四億人口?不就是多了番薯這個大殺器嗎!還因此落了個康乾盛世的好名聲,若是沒有番薯,彆說康乾盛世,老百姓啃樹皮吃草根,也支持不起四億人口的消耗啊!
張驥再次把自己的思緒扯回來,然後就看到沈瓊蓮在對自己眨眼睛。
“夫君,這裡有問題。”沈瓊蓮經驗豐富,查的又是兩淮地方每年和度支司對接的數據,很快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
“今年解送的稅銀和去年存在出入,但是度支司記錄的支出卻和往年持平,這裡麵就有十九萬兩的差額對不上。”
這僅僅是一年的,涉及到鹽政的,除了兩淮,長蘆,還有內陸的鹽池,四川的井鹽等等。
找到這個突破口,張驥心神振奮,眼神示意沈瓊蓮不要聲張,慢慢查,細細查。
這一查,不說其他地方,僅僅是度支司就是一筆爛賬,漏洞不小,單單是這一點,就夠度支司喝一壺的。
查賬不是目的,查人才是關鍵,得感謝古人的智慧,不但在建造器物的時候,要留下工匠的名字,就連這些數據賬冊,都有經手人的簽字畫押。
一一把這些人都記錄下來,然後繼續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弘治六年。
這個計算量可不小,第一天張驥親自去了,其後的六天張驥並沒有再去,而是按照查出來的名單開始在暗中布控。
除了度支司,沈瓊蓮等人又查了其他司,等於捋了一遍戶部最近幾年的情況,了解了大明的家底。
數據造價肯定存在,但有數據才能說明問題,把水份擠出去,大概可以得到相對真實的狀況。
“這個家,不好當啊!”張驥拿到了戶部的數據,看過之後唏噓不已。
沈瓊蓮等人已經返回家中,這次對她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等於在了解一個國家的運轉方式,從宏觀和微觀層麵洞悉了一個國家的本質。
張驥的概括就是,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者,的確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社會。
怪不得從明朝開始,在外貿上就一直是貿易順差國,流入了世界上最多的白銀,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都讓外國毫無辦法,最後還是被巨艦大炮轟開了國門。
“夫君,這是我們整理的名單,一共三十七人。”
沈瓊蓮把一份名單遞給張驥,“可以確信,他們在鹽政上錄入的都是虛假的數據,還有一些記錄的數據甚至是隨手亂填的。”
張驥嘴角一抽,這不是跟手填那啥一樣嗎!
張驥覺得可以對那些小人物,但卻是非常關鍵的人物收網了。
通過這些具體的經手人,可以挖出戶部的幾個大蛀蟲,這其中難保沒有兩淮事件的幕後黑手。
“怎麼了?還有事嗎?”張驥拿著名單準備去找郭寧,讓郭寧按照名單抓人的時候,發現沈瓊蓮臉色有異,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