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殲-9項目呢?”秦風問到。
殲-9項目?聽到了秦風的話,在場的人臉色都很怪異,最終,還是宋老開口了:“咱們的殲-9項目,已經全麵收縮了,上級的正式決定還沒有下來,不過下馬是肯定的了,秦風,你給咱們所裡捐款,大家都很感激,不過,你這錢,咱們所裡可不能要,又知道你不會收的,所以,就給你的老家郵回去了。”
後麵的什麼錢,秦風沒有聽清楚,因為前麵的話,已經讓秦風的腦子裡嗡嗡的了。
殲-9項目,下馬了?
怎麼會?殲-9項目,是咱們未來的希望啊!
“為什麼?宋老,咱們的殲-9項目,為什麼會下馬?”秦風望著宋老,滿是疑問。
是啊,為何會下馬?連宋老都忍不住地在問,殲-9,就仿佛是自己的孩子一般,自己真的想要將這款飛機一步步地變為現實啊,隻可惜,太多的無奈啊。
宋老的眼前,頓時就出現了一幕幕,這十幾年來,他幾乎都是為了殲-9這個項目而奮鬥的。
1964年,殲-9設計初期,它是和殲-8平行立項的,殲-8是一種保守的方案,而殲-9則是一種大膽的方案。
這種飛機被要求設計為一種升限20000m,最大馬赫數2.2,基本航程2000km,重量為10噸的中輕型製空戰鬥機,性能相當於美國的鬼怪2。
當時,宋老還是在601所的,他帶領的氣動團隊,提出了殲-9的氣動布局方案,包括:前緣後掠50°的後掠翼、前緣後掠57°的三角翼、前緣後掠55°的後掠翼及雙三角翼方案。
1966年國防軍事部門又提出殲-9最大馬赫數2.4,升限20000~21000m,航程3000km,作戰半徑600km,最長留空時間3小時,最大爬升率180~200m/s的新要求。
601所在對4種方案進行風洞試驗後,選中雙三角翼方案,並將前緣後掠角改為55°。這樣該機除采用兩側進氣外,機體總體設計均與殲-7、殲-8相同。這主要是從掌握成熟技術提高成功把握性考慮的。但該方案在經過風洞實驗後發現機動性能不夠理想,於是被重新提出的無尾三角翼方案即乙號計劃取代,前一種方案則被定為甲號計劃。
采用兩側進氣無尾三角翼的乙型方案,顯示出極為優異的機動性,但同時也帶來升降副翼的剛度和操縱功率及操縱困難等諸多問題。
拖延了幾年,航空工業部決定恢複殲-9的研製工作,並提出兩側進氣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
本來方案都已經確定下來了,結果,空軍提出雙25太小,應為雙26,即升限兩萬六,m2.6的要求,這個時候,殲-9項目隨著宋老,來到了611所,決定采用鴨式設計,腹部或兩側進氣方案。然而該升限指標太高,發動機難以滿足要求,殲-9乙2的研製工作在一年後擱淺。
1975年,殲-9的研製工作再次恢複。
斷斷續續到了現在,終於走到了儘頭,因為國家轉變戰略,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來,軍費開支不斷減小,殲-9項目,終於走到了儘頭。
殲-9項目,在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是反複的,艱難的。
611所,本來就是為了研製殲-9而成立的,但是現在,殲-9這個項目卻沒有了,讓人唏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