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回到了成都,就進入了緊張的工作之中,如果僅僅是搞一個模型,並不難,但是,首先要宋老將新殲的各個基本數據先確定下來,這樣才能夠造模型,否則的話,那模型和真正的數據不一樣,是絕對不行的。
對於鴨式布局的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來說,就是鴨翼麵積的大小,以及和後麵主翼之間的距離,雖然吹過多次的風洞,但是,這個鴨翼布局的選擇,依舊需要無比慎重。
鴨翼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個是提供力矩,讓戰機抬頭,這樣的話,是距離越遠,需要的力矩就越小,隻要有足夠的距離,阿基米德都可以用一根杠杆來翹起地球。
但是同時,鴨翼的另一個作用,那就是用來拉渦流。
想要提高戰機的機動性,就必須要利用空氣動力學的不斷發展的成就,在以前的時候,可變後掠翼就是空氣動力學的一個發展體現,通過不同的後掠角來獲得最高效的飛行能力,可惜因為材料不給力,被重量的增加抵消了優勢,同時還帶來了控製的難題。
而現在,航空動力學的發展,就是利用渦流,比如殲-13的機身兩側有邊條,這個邊條,就是用來拉渦流的,這種特殊的氣流,對大迎角下的機翼的氣動效率,有很高的提升。
而鴨翼,也是可以拉渦流的,鴨翼拉出的渦流會和主機翼上表麵的渦流相耦合,提高主翼的升力,主翼的升力越大,戰機的性能就越好。
這樣的話,鴨翼距離主翼越遠,拉出的渦流就損失的越嚴重,耦合效果越差。當這個距離足夠遠時,鴨翼的渦流和主翼的渦流將不再耦合,也就沒有了增升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鴨翼離主翼,那是越近越好。
這兩個需求,就是完全矛盾的了,如何來平衡呢?
“雖然現在世界上還沒有大規模地布局鴨式布局的戰機,但是,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到在歐洲,各個飛機公司對鴨式布局的研究都很多,發表的論文也很多。”說話的是秦風,在這方麵,秦風也是一直都在研究的,尤其是在接手了殲-9資料的整理工作之後,秦風更是把國內外的這種研究翻了個遍。
“達索公司,比較傾向於近距耦合。”秦風繼續說道:“歐洲戰鬥機,傾向於遠距離耦合。”
歐洲已經有了狂風戰鬥轟炸機,可惜這種戰機先天性的缺陷,讓它最適合作為攻擊機,麵對蘇聯人的裝甲集群的時候,從空中進行打擊。
隻有英國人搞狂風戰鬥機的截擊機的版本,也沒有把它叫做戰鬥機。
它的機動性能不足,所以,歐洲就想要聯合研製一款以空優為目標的戰鬥機,在1979年,英國宇航和德國的mbb公司向他們各自的政府提交了ecf(歐洲聯合戰鬥機)的正式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