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軍事雜誌說,蘇聯的雷達,一直都在以電子管為主要元件,而同時,西方的雷達已經開始向著微電子技術發展了,這樣說是沒錯的,但是,如果說西方的戰機上沒有任何一個電子管,那還是錯誤的。
雷達天線,是輻射電磁波的,不管采用什麼樣的天線,哪怕就是最先進的平板縫隙雷達天線,它的後麵,依舊是需要一個電磁輻射源的,這就是磁控管。
磁控管是一個極其特殊的電子管,在它的裡麵,電子運動方向、徑向直流電場和軸向恒定磁場三者相互垂直,用來輻射電磁波。
早期的磁控管效率極低,沒有實用意義。一直到多腔磁控管出現,又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多腔磁控管廣泛用於軍用雷達發射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直到現在,依舊是這種方式,沒有什麼本質的突破,這要到了後期,采用了主動相控陣雷達之後,才算是有新的原理了。
所以,隻要是電子管,那就是需要預熱的。
其實,這點不算什麼,國內現在依舊廣泛使用的機炮瞄準的射擊瞄準具,也是需要預熱的,對飛行員來說,如果遇到作戰任務,那就必須要打開開關,先進行預熱,這已經是一個西莞了。
“第一個測試項目。”後艙的米多上校說道:“高度九千米,采用上視尾追模式進行攻擊動作。”
目標機比自己高,就需要向上看,這就是上視,目標機比自己低,就是下視,上視是以藍天為背景的,相當的輕鬆,這種時候,是最容易的一種攻擊方式。
早期的轟炸機都追求高空高速突防,這種時候是最容易被攔截的。
“明白,高度九千,上視尾追,掃描模式。”
所謂的尾追,那就是同向飛行,己方從後麵追過去。
在以前的作戰方式中,主要是由地麵進行引導的,讓己方的攔截飛機可以輕鬆地切入對方的後半球進行攻擊,這也是蘇聯的作戰模式,地麵引導下的攔截,而對西方來說,更鼓勵飛行員的主動作戰,所以,飛行員自己的機載雷達設備的探測能力,是更加重要的。
秦風將雷達模式調整到了這種攻擊模式上,此時,儀表板上的那個下視顯示器,就成為了雷達顯示器,當他打開雷達的時候,屏幕上掃過一條亮線,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光點。
“截獲目標,距離八十。”秦風喊道。
八十公裡之外的目標,肉眼是看不到的,這也是中國空軍第一次操作戰機,在八十公裡的距離上就截獲到了目標!
在發現被截獲之後,目標的幻影f1戰機,就開啟了加力,在天空中加速,雙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雷達屏幕上的亮點,旁邊的數字也在增加。
當數字增加到一百零二的時候,目標的亮點消失了。
這就意味著,對幻影f1這樣的目標來說,最大的搜索距離,就在一百公裡左右,當然,是在這種模式下的,不同的模式,距離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