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得從132廠和611所的來曆說起,132廠,當時建立,幾乎就是完全仿製的112廠,在成都提供一個完全的備份,是為了應對戰爭期間的破壞風險,提供產能上的冗餘備份;看看抗日戰爭就知道了,國家山河破碎,但是四川依舊是安然無恙的。
這點當然也和蘇聯有關係,蘇聯人也喜歡這麼搞,去一個城市,不用任何地圖,就知道自己在哪裡,因為每一個城市都是一樣的,甚至能夠找到自己家,當然,這隻是另一個城市的複製品,不是真正的自己的家。
所以,當初132廠的這種情況下,就是為了一個冗餘備份,一個112廠的複製廠,按說132廠根本不需要自己的設計力量,一切相關資料都由兄弟單位提供。
不僅僅是飛機廠,很多汽車廠,也都是這樣的,大家誰都沒有版權的思路,隻要是階級兄弟需要,立刻提供。
而611所,則是從601所分離出來的,當初的宋老,帶著一群人,從遙遠的沈陽,克服了種種困難,搬到了成都來,建立起來這個研究所,就是為了殲九項目,為了殲八的備份項目。
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兩個單位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當然了,因為近水樓台,如果611所有什麼生產任務,肯定是交給132廠去辦的,這就像是601所的生產任務,都交給112廠是一樣的。
這樣的製度,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但是在實踐之中,立刻就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存在。
廠所分離,這樣,管設計的搞設計,搞生產的搞生產,各有分工,似乎可以實現生產與設計的效率最高化,但是很快,弊端就出來了。
首先,就是責任和溝通的問題。
生產部門和設計部門沒有直屬關係,大家都是平級的,這樣,溝通起來,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如果遇到打官腔的,那就更麻煩了,最要命的,就是一旦出現了問題,那就開始相互推卸了,你說是設計問題,我說是生產問題,誰都不承認,接著就能打官司打到上級那裡去。
到最後,官司就是不了了之,但是呢,項目的研發,就被耽誤了,僅僅這一點,就足夠讓廠所分離這種製度被詬病了。
而另一點,則是工廠沒有設計能力,那就意味著工廠隻能被動地等待接受上級給分配的任務,而技術是不斷發展的,但是呢,工廠不能與時俱進。
比如在汽車方麵,國內的老解放,一直生產了三十年!很多配套廠商,幾十年做的都是同一個產品,由於產品已經不符合發展的需要,那麼,就要靠國家財政補貼來維持了,而工廠呢,也就陷入困境。
這樣,工廠要麼苦熬,要麼就自己找突破,而132廠,就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