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座艙蓋(1 / 2)

大國航空 華東之雄 3460 字 10個月前

.,

想當年,剛剛開始有飛機的時候,是敞篷的,飛行員們都是戴著飛行帽和風鏡,同時,還得在脖子裡圍一條圍巾,這個圍巾的作用,是來擦風鏡的,前麵的發動機,使用的是蓖麻油做潤滑,時不時地就會有油飛濺出來,濺到風鏡上,如果不擦,很快什麼都看不清楚了。

這幾乎一直持續到二戰。

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這句話絕對正確的,看看二戰爆發這幾年,科技發展是井噴式的,幾乎相當於平時一百倍!

二戰前,坦克都是四五噸的輕型坦克,幾十馬力而已,豆丁大小,等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不用說幾十噸的虎式了,使用幾百馬力的發動機,同時,還有紙麵上的上千噸的陸地巡洋艦!

二戰前,戰機也是二三百公裡每小時的雙翼飛機,單翼飛機很少,至於座艙,也幾乎都是敞開的,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呢?每小時八百公裡的噴氣機都有了,螺旋槳飛機也可以飛到六七百公裡。

在二戰中,技術發展的很快,不過呢,軍隊又是一個保守懷舊的兵種。

隨著飛機速度的逐漸加快,飛機設計師們也意識到了,座艙必須是全封閉的,這樣才能夠減少空氣阻力,達到更大的速度,但是,飛行員們卻不樂意,他們寧可不追求那個極致的速度,也喜歡敞開座艙蓋作戰,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飛機,在起飛的時候,座艙蓋本來是可以扣上的,但是卻都是落在後麵,他們不喜歡扣,這樣,視野就小了,那座艙蓋的隔框,是相當的遮擋視線的,如果敵機就在隔框裡,那就看不到了。

同時,由於當時技術不過關,尤其是蘇聯,座艙蓋用過一段時間,上麵就劃出來了一條條的痕跡,被刮花了!

而且,敞開座艙蓋,那也是為了方便,這不僅僅是呼吸新鮮空氣,更是在萬一被擊落的時候,容易逃生,飛行員在發現飛機無法控製之後,隻要操作飛機倒扣過來,然後兩腿一蹬,就從飛機裡麵鑽出來了。

正是這樣,所以美國的p-39飛機,使用汽車車門一般的座艙進出方式的時候,被所有人都詬病,從這裡出來,那絕對是不容易的。飛機設計師是用屁股來設計的飛機!

雖然他們都不喜歡,但是,到了後期,隨著飛機的速度的不斷加快,他們還是得乖乖地扣上座艙蓋,否則,外麵的風就能讓他們知道這種守舊的後果。

一個簡簡單單的座艙蓋,技術也是在不斷地發展的。

技術最先進的,就是美國人了,在他們的f-16戰鬥機上,體現得淋漓儘致,這種座艙蓋是一個整體,直接扣下來,氣泡形狀,看起來相當的漂亮,同時,視野也良好。

稍稍落後一點的,就是f-15戰機的,前麵有風擋,把座艙蓋分割成為了兩部分,比這種還低級的,就是國內大量裝備的這種了。

前麵有風擋,座艙蓋向後翻轉,不過呢,整個座艙蓋相當的緊湊,容積小,前麵的風擋,是三片式的,那隔框太遮擋視線了。

但是沒有彆的辦法,如果做成一體的弧形風擋,從工廠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會帶來嚴重的瞄準問題,弧形的風擋,光學係統就會發生畸變,在沒有能力解決這個修正問題的時候,那就不能這麼做。

哪怕是f-14戰機,也是三片式的風擋,就是這個原因,有平顯也不行,平顯套上了目標,就能命中嗎?如果前麵的玻璃是平的,那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弧形的,就得修正,f-14出現的年代裡,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得做成三片式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