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大國航空最新章節!
梟龍的航電水平,要遠遠地超過了殲十,其實,現在主要就差雷達等設備了,老巴對國產的設備不放心,想要選擇歐洲的產品,而己方呢,隻要將殲十的雷達移植過來就行了,兩者的機頭大小不一,隻要將雷達天線的尺寸縮小就可以了。
不僅僅是給殲十,哪怕是給殲十一,也完全可以,隻要再將雷達天線變大就可以了,完全都是己方自己的技術,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其實現在本來就在1473雷達的基礎上,有一款1491雷達的改型,雷達口徑擴展到了900毫米,就是給殲十一準備的。
當然了,想要讓殲十一真正地用上國產的航電,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沈陽那邊的動作一向都快不起來的。
秦風在飛機上坐了半天,都舍不得下來,可以想象,這樣的航電,帶給飛行員是更大的便利,可以讓飛行員有更好的精力去投入作戰。
從飛機上下來,繞著飛機一周,秦風又來到了飛機的進氣口,在這架飛機的研製階段,進氣口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關。
機頭進氣肯定是不要了,兩側進氣是二代機常用的,這種進氣比較簡單,對機身的改動小,但是性能還是有缺陷,在急轉彎的時候,會擋住一側的進氣道,而在大迎角的時候,效率又不高。
機腹進氣是比較合適的三代機的布局,不少三代機都是用這種方式的,但是,這需要機頭抬高,和後機身在兩個平麵上,同時,機腹進氣還對地麵有更高的要求,容易吸入雜物,所以,也不是所有的飛機都能滿足的,現在這種方案,可以說是一種不錯的折中了。
進氣口,有兩個附麵層隔板。
附麵層是一個很複雜的氣動力學裡麵的知識,又叫做邊界層,在高速運動下,流體靠近固體表麵時,由於流體本身的粘度而貼在表麵進行流動而形成一個邊界層。這有些類似於河流裡麵的河水,大家可以看到,在河流中部的位置和河流邊緣上,水流的速度是不同的,這就是粘滯阻力。
在飛機上也是這樣,機體表麵緊貼的部位,法向速度幾乎為零。
在其他的位置,這個無所謂,但是在進氣道的地方,就相當不合適了,由於貼近機身表麵那一層速度太慢了,所以,發動機吸不進去足夠的空氣,同時,在這個地方容易發生氣流分離,產生湍流;湍流會進一步惡化發動機的運轉狀況,發動機會發生喘震甚至空中停車。
飛機設計師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常見的就是附麵層隔板,將發動機的進氣口和機身通過隔板來分開,可以看到殲十的進氣口的惡棍拖著的那個上唇,就是這個附麵層隔板,f-16也有,f-18也有,f-15的進氣口本來就距離機身比較遠,所以不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