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上一次南巡,還是十年前,那次伴駕隨行的皇阿哥隻有皇長子。
十年後再度南巡,噶爾丹已滅,邊境安穩,國庫充盈,南巡的隊伍也擴大了不止一倍。
太後隨行去江南,特意求了康熙,帶上鹹福宮妃和宜妃。
鹹福宮妃,是她娘家的侄女,雖不受寵,但在宮中享有妃級的待遇,隻是沒有被正式冊封。
宜妃所生的五貝勒自幼被抱到她膝下撫養,宜妃常來探望,而且性子爽利,不是那種嬌裡嬌氣的女子,她們婆媳倆平日裡很是能聊得來。
有機會跟著皇帝下江南,自然不能落下親近之人。
不止皇太後這樣想,郡王貝勒們也不能免俗。
郡王也好,貝勒也罷,哪怕作為皇帝的兒子,沒有聖旨就不能離京,更不要說下江南了,眾多的皇阿哥當中,下過江南的隻有直郡王。
都知道江南風景好,誠然,此次下江南是因為黃淮連年潰決,下河許多地方常被淹沒,朝廷雖然一直在修建水利,但成效不大,所以康熙才決定南巡親自去視察。
但帶上了太後,一路上行程必然不會很緊,視察的同時,也是遊玩。
康熙除了嫡母和兒子,還帶了十數位妃嬪。
上麵帶了頭,下麵的自然也就不客氣了。
誠郡王不光帶上了福晉和兩個格格,連他寵愛的侍妾都帶上了。
五貝勒沒帶福晉,帶了格格劉佳氏,帶了劉佳氏為他生的兒子弘昇。
七貝勒嬌妻寵妾都在。
八貝勒帶著自家福晉。
剩下三位小阿哥都還未曾娶妻,十三和十四連格格都沒有,隻有帶侍從同去的份。
直郡王帶著妻兒下江南算是隨大流,但帶老丈人的就他一個。
幾個弟弟,不是沒有嶽丈跟著南巡的,七弟的嶽丈法喀就在南巡的伴駕之列,但那是皇阿瑪點的名,跟老七沒關係。
唯獨直郡王,不光帶上了老嶽丈,還帶上了尚是白身的小舅子。
單是正經的主子就這麼多了,隨侍之人更多,南巡的隊伍浩大到讓弘昱都覺得震驚。
這哪像是去南巡的,更像是皇室之人拖家帶口遷都,直接換個城市生活,不然何必帶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行李。
弘昱特意向阿瑪要了張地圖,就掛在他的馬車裡,實時實地觀測,遇到不懂的便問外祖父、問小舅舅。
他坐的是阿瑪的馬車,甚是寬敞,根本就不像電視劇裡演得那樣兩三個人便能坐滿,七八個人也坐得下。
當然馬車大小都是有規製的,皇祖父的馬車比阿瑪的馬車還要大,不能用坐得下幾個人來形容了,那就是個房車。
有床,有桌椅,中間還有間隔,等同於馬車上有臥室和客廳兩間房。
彆問弘昱是怎麼知道的,南巡的第一天他就去過皇祖父的馬車了,裡麵寬敞大氣,就是明黃色多了點兒,看久了難免刺眼。
而且皇祖父的馬車減震效果明顯要更好,難怪行路都不影響皇祖父批閱奏折。
弘昱隻是被叫過去問了幾句話,待了都不到一刻鐘,吃了幾塊點心便被送回來了。
他們的歇腳處有時是驛站,有時是行宮,有時乾脆宿在當地官員家中。
要能老老實實在住處歇息,那就不是弘昱了,城鎮要逛,村落要轉,哪怕到了荒郊野嶺,也要出去走一走。
“這座被砍禿了的山就是地圖上標注的九壽山嗎?”
光禿禿的,一棵樹都沒了,倒是好認。
“應該是九壽山,地圖上的位置就是這裡,不過二十年前我去江蘇任巡撫時也曾走過這段路,那時不曾見有這樣光禿禿的山。”科爾坤思忖道。
他是滿人當中少有的進士出身,詩才一般,但喜歡寫文章,喜歡出書,還曾經出過一本遊記,多是他外出任官時來回路上的見聞。
若是曾見過這樣一個光禿禿的山,他肯定是要寫在遊記裡了,不會沒有印象。
弘昱的重點不是這座山曾經禿不禿,而是外祖父居然做過江蘇巡撫。
江蘇那可是在東部沿海,雖然不夠往南,但誰說跑路一定要去最南邊跑了,江蘇靠海,一樣適合跑路。
“外祖父在江蘇待過幾年?那裡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