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沒有賣後悔藥的地方,隻因二弟桓雲升官,桓溫一時高興,答應了入京朝拜,又擔心自己有去無回,被強留京師。後悔之餘,桓溫便把三弟桓豁和軍師郝隆(字佐治),召喚帳中,求計於這兩人。
三人各座,桓溫道:“今日太後加封二弟江州刺史之職,一時興奮,答應了入京之事,現在想來,酒後多言,甚是後悔。”
桓豁問道:“兄長因何後悔?”
桓溫道:“桓、庾兩家聯姻,是太後的麵子,庾希那心思,隻有庾氏一家獨大,必不容我。隻恐入京,又要受其暗算。”
郝隆道:“在下以為,大將軍回京,庾希不敢暗算。”
“為何?請佐治細言之。”
郝隆道:“殷浩一介文士,自恃才高,自比孔明,便北伐中原,一敗塗地。豈不知,諸葛亮五伐中原,皆不能勝,殷浩隻恐也是如此。殷浩兵敗,庾希更無北伐大略,滿朝文武必將仰望桓氏,誰還敢暗算?”
桓豁道:“小弟以為,太後力主聯姻,絕非想軟禁兄長,而是便於借助兄長之力,隻有桓、庾兩家和睦如初,太後方能安心坐朝。若是指望扣留兄長,穩定軍心,江東士族眾多,太後要扣留多少人才能安定天下?”
聽了這番論述,桓溫點點頭:“聽三弟與佐治先生如此一說,桓某心中方無顧慮,前去訂親,派誰合適?”
隻見桓豁作揖道:“訂親之事,小弟願為桓家親使。”
“誰都可去,唯三弟不可去。”
“這又為何?”
“此番太後保媒,三弟回京,必然召見,若真把你留宮裡,豈不耽誤大事。”
桓溫笑道:“為兄與你說笑,你與郝隆先生,乃是左膀右臂,我言聽計從,缺一不可。定親之事,還需另選個讀書的人,就命吾兒桓偉,代我前去。”
征西大將軍桓溫安排三子桓偉,前往京師,與右將軍王羲之會合,一同前往會稽郡山陰縣,參與上巳節,這才引出:
三月初三訂親帖,欲將桓庾複和諧。
本為恩怨暗潮動,從此節時映天街。
桓偉,字幼道,桓溫膝下第五子,是桓秘待嫁女兒的堂兄,作為娘家代表,雖然年方隻有十五歲,但在東晉年間,已是成年男子。桓偉的秉性,與桓氏眾將頗為不同,與三叔桓豁略微近似,也是位好文不好武的讀書人,與王羲之這般高士相處一起,文風濃鬱,相得益彰,桓溫選派桓偉極為適宜。
桓偉跟隨王羲之返回,參與訂親之事,二人乘馬相伴,與王羲之相比,桓偉畢竟輩分小,年紀小,又是讀書人,對王羲之是畢恭畢敬。
桓偉問道:“王將軍安排訂親,在京師便可操辦,何故東去會稽,選在山陰蘭渚山之下?”
王羲之道:“王某在東山求學之時,曾與桓豁、謝安、庾希一同讀書誦經,此地山林秀美,怡然養人。京師建康,煩囂之地,搞個修褉節會,竟是朝廷要員,倍感庸俗,故而選在蘭渚山。”
桓偉問道:“不知山陰,有何妙處?”
王羲之摸了摸胡須,心懷古風,悠然說道:“先秦之時,春秋有越國在此,越王勾踐,在山陰耕種蘭花,芳草碧美,由此得名。到了西漢之時,蘭渚山建造驛站,為人所知,如今驛站雖廢,驛亭尚存,古風蕩蕩。”
“看來這蘭渚山,是頗有來曆。”
“此地士雅景美,高士皆慕名而去,選此地過上巳節,再好不過,有天下名士聚會於此,共同見證桓、庾兩家喜結連理,豈不更美?”
“右軍大人,儒雅過人,晚輩能有幸從此節會,三生有幸。”
說話間,車馬悠悠,已到會稽郡,此時天色已晚,王羲之、桓偉等人便在會稽郡住了兩日,兩日之後,便是上巳節。後有宋代陸遊做《蘭亭道上》為讚:
陌上行歌日正長,吳蠶捉績麥登場。
蘭亭酒美逢人醉,花塢茶新滿市香。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攜王府家人一同來到蘭渚山,古亭一旁,往來匆匆,一貫清幽彌芳的蘭亭,此時已是來客絡繹不絕。
這蘭渚山下,頗為熱鬨,上巳佳節不少江東名流,都受邀至此,共度佳節,一陣孩童的嬉鬨聲傳過,隻見為首兩人,皆是王家所邀的客人,前來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