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同盟大族比起來,人族的研究計劃相當充分、明確,誓要在短時間內將附庸戰士物儘其用,儘量不浪費地一次性獲得足夠多數據。
冷酷、殘忍,我們稱之為高效。
指揮中心的智囊團為一線參加測試的戰士們分配了基本不同的測試任務,確保在同一次空洞測試內的附庸戰士們在“停留時間、停留姿勢、視察方位、自保方式”等諸多要素上,均有不同。
不同要素就是不同實驗維度,拉一個全都包含進去的多維矩陣,再把參加測試的附庸們一個個填進去,哪怕再多附庸,多加一個維度的要素,或者把某一維拉長、細分,都能把這些附庸戰士吃進去。
停留時間設計中,較高的一批達到十分鐘。李儉覺得這一批附庸戰士肯定救不回來。
過去兩批采用的十秒鐘停留時間則是這次實驗設計的最短時間,李儉一眼便知,這是保底的對照組。
很明顯,指揮中心做好了拿附庸戰士的性命當做消耗品的準備,這起碼對人族自身來說是件好事。
李儉看著附庸們浩浩蕩蕩地飛到平台遠處,齊頭紮入空洞。
祝它們好運。
理所當然的,同盟各族都對自家附庸所進行的測試做了控製變量分組。它們已經看過幾次人族這樣操作,此時活學活用,深深領會控製變量有多方便。
彆的不說,單論采用控製變量法後,所有附庸戰士都能填進各不相同的實驗方案,在短時間內帶來大量可分析情報,而不是一個個等出結果再做調整,就相當讓大族首領感動。
黑承甚至又湊了上來,問李儉還有沒有彆的妙法,豬族願意學。
李儉:我認為你們應該搞錯了,咱們現在嘗試利用附庸測試空洞特性,控製變量法固然很好用,但能夠加速測試進展的玩意,應該是枚舉法。
控製變量隻是起了個頭,資源不夠的時候,哪有這麼方便?若不是同盟各族都把附庸戰士當消耗品使喚,第三批找附庸金丹期時,乾脆拉來上萬名金丹——其實是接近十萬名——若還是幾個金丹期參加測試,這玩意次次有進展都得等到猴年馬月去。
實在不是控製變量法厲害,這大多是枚舉法的力量。同盟掏出人海戰術,將附庸族群的性命當做不值錢似地往裡填,僅有的限製就隻剩下空洞不夠大了。
就憑同盟中妖獸族群往空洞裡填附庸性命的態度,是否掌握控製變量法都不耽誤它們能用數量堆出結果。可能在速度和效率上略有差距,但李儉不懷疑它們真能成功。
……
天坑底部和下餃子差不多。
陰風依舊在吹,空洞依舊會帶來理智爆破,法術轟炸繼續進行,而附庸們正在宗主族群指導下,往空洞裡跳。
它們跳得是這麼整齊劃一,以至於在單次測試後,離開空洞和再進空洞的戰士們如水波一般在空洞上蕩漾著,相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戰士向同盟首領彙報,哪些附庸戰士在測試之後活了下來、是否清醒、有多清醒。
至於那些不幸失去意識,甚至死亡的,則被迅速替換,關於它們正在執行的實驗操作,也理所應當地進行修改,再執行下一步。
空洞附近成了露天實驗中心,附庸戰士是耗材,大族戰士負責下指令,同盟首領規劃實驗方向。平均每五分鐘,同盟就能收獲一批有價值的情報。基於最新情報,同盟首領再規劃實驗方向。
就在李儉眼前,每個五分鐘,同盟都會拿出一版可以有效提升空洞停留時間的辦法;同時,每個五分鐘,同盟都會失去起碼三百名可以接觸空洞的附庸金丹期戰士。
直接死亡起碼一半,失蹤占了兩成,能不能搶救個全屍出來都是問題。戰士們拚死拚活,若是能把昏迷的戰士撈出來帶走,甭管它是否清醒,比起死亡都好上太多。
戰士的失蹤原因相對來說比較統一。在控製變量分組實驗基礎上,失蹤的戰士都有“接觸空洞體態相仿”的共性。
它們的共同點是,肉身進入空洞的比例過大,並且沒有在身上係“安全繩”,戰友們在它們接觸空洞的時候便拉不住,等到預定返回時,更是泥牛入海,找不回來了。
從少數發現報告來看,失蹤者沉入空洞後迅速放空了自我保護能力,肉體一旦開始崩解,其速度便驟然加快,幾乎頃刻之間,妖獸便死無全屍,消失在空洞中。?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