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用血去寫(2 / 2)

同盟損失的附庸戰士中,尋回殘軀卻回天乏術的,占據主流。

計劃在空洞內停留的時間超過閾值,戰友們拉回來的殘軀就是屍體。

防護力量不能抵禦空洞崩解,拖回來的殘軀還是屍體。

戰士屍身上或多或少出現崩解症狀,這是空洞崩解作用擊穿防護的證明。不論是準備的力量不充足,還是停留的時間太長,理智撐不下去,無法調度防護,結果殊途同歸。

要麼把崩解防在外頭,在理智達到極限之前踏上返程,要麼就死。

黑色幽默的是,戰士們踏上返程的經曆對同盟價值不大,那些標記為失蹤或搜尋到殘屍的,才是夠有參考價值的錯題本。

活著回來被稱作保底,它們將自己在空洞中的見聞告知同盟大族,除了那些標誌著生命體征的感受反饋會在綜合研判後,與它們當時執行的探索策略融為一體,它們隻能說明同盟安排給它們的空洞接觸方案還有改進空間。

根據死亡案例,同盟調整後續實驗方案。

最先進入調整階段的是“自保方式”。

一開始,穿過空洞的修仙者為防不測,需要調集全部力量用於防備空洞影響。這固然在保命方麵做到了極致,但集全力防備相當消耗理智,空洞對理智的侵害又不是法力防護所能抵擋的,反倒成了阻止修仙者延長空洞停留時間的行為。

在同盟假想中,修仙者要防備的是物質在空洞內自發產生的崩解,以及來自怪物的攻擊。

崩解在靈材上並不顯著,但在法力和尋常物質影響十分明顯。妖獸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身體在空洞內突然東缺一塊西缺一塊,雖然它們不明白機理,但既然第一批第二批附庸半身穿過空洞都沒死,它們就沿用法力防護,姑且認為調集法力防護身體,可以讓法力替身體崩壞。

而在殘酷冰冷的控製變量法中,眾多修仙者被安排了一眼高危的法力防護策略。相當極端的法力分配踩著空洞崩解效應的極限,如果有誰沒回來,同盟計劃中的紅線就會往回收收;如果都活著回來了,該部分法力防護分配比例就會繼續壓榨。

直到榨出最少比例,讓修仙者可以用一份法力,在空洞內待上足夠長的時間。

同盟並未忘記這點:接觸空洞的戰士反饋,從第一次神識穿過空洞到現在,沒有一位回饋,報告空洞另一邊有明確的靈機流動。

修仙者恢複法力需要靈機,沒有靈機就難以快速恢複法力。如果抵抗空洞崩解效應需要法力,那麼法力就和在空洞內活動時間存在強關聯。就算修仙者的其它手段都成了長板,法力上限都會成為限製修仙者在空洞內活動時間的短板。

同盟必須考慮這一點,必須準備一套“最少法力消耗”的空洞防護策略,儘可能以技術手段將這塊短板拉長,再增加實際達成的空洞停留時間。

頭部需要多少比例的法力防護?軀乾?四肢?特殊肢體?肢體與肢體間的負曲率部分和正曲率部分防護比例是否相同?法力防護可否離體?

如何在空洞的崩解效應麵前防護肉身,本身就是一套需要大量數據支撐的龐大課題。如果有指導理論,華夏人族還能通過理論計算儘可能收縮試驗方案範圍,但對這項連發現都隻在一天之內的新效應,沒有一種模型可以拿來就用,應用在空洞適性測試上。

這種模型很可能已經被數學家發現了,隻不過他們在過去並未發現該模型在現實物理世界中有什麼用處,隻當做是數學研究中撿到的寶石,放進“暫時無用”的珠寶箱裡,便束之高閣。

無論如何,在沒有充足數據經驗,也沒有定性理論的時候,就算完全對應的模型已在華夏人族的資料庫中,他們也絕不會拿來就用。

倒不如說,沒有數據支撐,誰知道要拿什麼來用?

於是,關於“如何能以最小比例形成有效法力防護”的解答,全都得用參加測試的附庸戰士的血來寫就。

同盟修仙者沒有一個能知道,究竟哪滴血是不必要的,哪滴血是有價值的。必須去做,必須踩在危險線上,必須跨過危險,才能用性命標出空洞中行動的雷區。

他們當然可以祈求放慢一點,尋求更有效的數學工具,將分析所需的樣本要求再縮小一些。

那誰來讓陰風慢下來呢?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