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神識接觸界麵(1 / 2)

理智是否引導本能都是錯,這恰恰是修仙者麵對空洞的最大問題。

空洞的“不應存在”屬性,會讓修仙者的理智與自己戰鬥。

不論有沒有打贏,都是修仙者輸了。

那麼修仙者們是怎麼在空洞麵前扛住這個問題,好讓自己既沒有失去控製,無端釋放法術到法力枯竭,也沒有讓自己強行鎖定,連行動都困難,才能繼續參與對空洞工作呢?

很簡單,利用生物邏輯的不完備。

這個世界上或許能有一種邏輯能夠覆蓋任何動機、演化、結果,但生物邏輯——尤其是人類智能邏輯——已經被證明是不完備的,人類智能邏輯總會在某一步完全不能推演過去,形成邏輯錯誤。

這玩意擱二進製電腦肯定通過不了,二進製邏輯是那樣準確,以至於任何邏輯錯誤都會被它指出,有錯就是有錯,沒錯就是沒錯,輸出的結果總會利用一個完備的邏輯體係得到答案。

就算那個答案是否定的,也隻能說明初始條件和提供給它的邏輯體係可能有偏差,而不能說該初始條件在該邏輯體係中輸出的答案是錯的。

如果生物的智能邏輯放在二進製電腦裡運行,再靠輸出結果活動,那生物早就暴死了——連喝杯水都可能邏輯判斷跳躍不到下一步,不死才怪。

生物自有生存之道。

生物智能基於其智能器官構造,在邏輯上不完備,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落到它自身。

不完備怎麼了,不完備難道不能跳過?

還彆說,生物大腦還真為生物保留了“跳過”、“略過”選項。

適者生存是這樣的,如果邏輯不完備就會導致生物活不下去,那它都活不下去了怎麼會活到現在。

這聽起來像是個腦筋急轉彎、俏皮話、冷笑話……不論你怎麼稱呼它,都不影響它的本質:人類能夠提出假命題,並在假定它是真命題的情況下進行判斷,同時保存它是假命題和真命題的印象,並在確定它是假命題後,竟然還能將它當做真命題表述出來。

人類的大腦實際上一直在做這種工作。接受一種現象和觀點,同時“不去評價它”和“評價它”,直到記憶承受不住之前,一直存在“是”“否”“非是非否”。

非是非否是地球上的碳基生物共同進化出來的玩意,確定是和確定否都很簡單,接受非是非否則相當有含金量——這玩意在活下來的生物中是如此普遍,如出廠設置一般,以至於很容易讓人認為,“非是非否”的存在不過是一種“想不明白就不想了,這有什麼困難的”?

不,非是非否是另一種狀態,一種是非邏輯難以形容的狀態,它應該不是“想明白了”,也不該是“想不明白”。正因為它本身就是組成邏輯不完備的要素,才讓其成為邏輯矛盾時,生物的避風港。

將理智引向“非是非否”,修仙者便不需要與自己的理智拚個同歸於儘,隻消假定什麼要素是“非是非否”的,再去應對更該求個是非的問題。這樣一來,縱使理智仍舊不是全盛狀態,可已經足夠修仙者麵對空洞了。

李儉亦是如此。將空洞狀態強行定為“非是非否”,他便可以與空洞越來越近,以至空洞的黑暗在麵前占據了整個屏幕。

感謝頭盔的攝像頭還在工作,不過很遺憾,這片黑暗並不是攝像頭工作的證明。空洞的“不應存在狀態”檔次相當高,壓根不用指望從這裡頭能冒出什麼光學攝像頭能夠捕捉的光子,起碼在光學領域,這玩意就是沒有引力效果的黑洞。

黑洞好歹還要吐點東西出來,空洞的黑暗則全然是一片大幕,讓人一眼就想起夜色降臨之類的說法。

但夜色哪能與它媲美。夜空中的流雲反射地上的光,在空中便是一條條暗淡的霧;沒有雲彩,月光和星光都在天上;濃雲密布,起碼也能在黑壓壓的層雲中看見地麵光景的些許反光,不至於一點也無。

就算把雲、月、星全都刪了,地上的反光也不能在天上見到,好歹還有背景輻射。縱然人很難察覺到它,但總不至於讓一片世界在可見或不可見波段都是黑暗。

不過空洞做到了這點,無論何種設備朝向空洞界麵,能看到的都是“看不到”。

這樣有趣的光學特性恐怕對很多研究頗有價值,隻不過與它帶來的危害相比,這點價值隻能留在茶餘飯後,讓人砸吧砸吧嘴,惋惜當年怎麼就沒有更好的技術,將空洞的有趣特性分離出來,獨獨把陰風刪去了。

離空洞界麵太近了,近到李儉不得不放出法力和神識,主動感應空洞——再不這樣做,可能頭盔得先他一步穿過界麵,沒有法力保護,崩壞了可就麻煩了。

雖然李儉不知道這套作戰服在不需要避免妖獸無腦襲擊的空洞內有什麼作用,但考慮到作戰服的多樣化性能,哪怕隻是保住其中的通信模塊,將其全部保住也顯得很有必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