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平泛舟而下,晝夜漂泊。
此行非止是一日,而每過個三天,他就會服食一輪“五知丸”。
待得一月過去之後,他的“陽識”已是波瀾不驚地來到了“百裡識”的程度,並且再繼續服丹,也是寸進不得。
這是天然的極限?
還是地仙丹決的局限?
焦平不得而知。
總之他沒做無用功,隻將剩餘的“五知丸”收好,開始綢繆下一小境的修行。
“煉氣化神”大境,繼“陽識”小境之後的第二個小境,其名為“小還”。
“小還”小境,又名“小遷”小境。
這個小境的修行之要,就是要將“靈脈”中運轉的法力,導入到人體器官中。
再通過法門促進器官吸收法力,從而增強器官的功能,為後麵的修行做準備。
在“小還”小境中,“靈脈”當中的法力會一直被消耗,直至最終完全被吸收。
直至消失殆儘!
而法力一旦消失,修行者自然就無法施展神通法術,遇事隻能憑借肉殼迎敵。
雖說身體器官的通靈,能極大程度的增強修行者身體各方麵的素質,乃至最終成就“半仙之體”,向著超凡邁進一大步。
但這期間法力的短暫缺席,還是會帶來許多的問題和不便。
不僅是所有神通法術無法施展,便是一些武藝,除了“基礎刀術”這類基礎不涉法力應用的,其他的也同樣無法施展。
因此從“小還”小境開始,一直要到“煉氣”完成,身體生出“玉液金液”之時。
這中間過程當中的幾個小境,修行者等於同時失去了法術、和武藝這兩大類護道的依仗,個人安全防護能力降至最低。
因此修行者在修行到這一步時,通常都會找個安全的地方,直接閉起死關。
待得連過數境之後,重新撿回了護道的手段後,才會考慮是否出關。
這一點關竅實是十分要命,也是焦平之前神色陰沉的原因之一。
雖然“雙叉河大王”在明麵上,一直說不願耽擱了他的修行,又賜下來輔助的丹丸,做的比說的還好看。
但這時候逼他出來做事,不給他一個安穩的修行環境,就算有輔助的丹丸,他又怎麼敢吃?怎麼敢修?
焦平再次體會到寄人籬下的痛苦。
似這種光明正大惡心人、為難人,完了你還無可奈何,隻能認命、老老實實把臟活累活乾
了的手段,他是再懂不過了。
因此他當時在那滂澤樹宮之上,可謂是“聞弦歌而知雅音”,於是第一時間,就暗地裡起了跑路的念頭。
隻不過這念頭被三紙黃符鎮住,於是後麵隻好儘力爭取一些“份內”的好處了。
……
焦平從自身懷中“壺天囊”內,緩緩地抽出那三張黃色的符紙來。
隻見三張粗糙枯槁的焦黃符紙之上,各自用著朱筆,在正反的兩麵,都塗抹著一些暗紅色的鬼畫符線條。
除了中間的“敕令”二字外,其餘的線條部分,焦平也看不明白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