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中最後一個是“王戎”。
講到王戎,就不得不先大致講一下此時“南贍部”的形勢格局。
此時的“南贍部”,曆史進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世家與望族極度興盛繁榮。
而南朝望族,則以僑姓“王謝桓庾蕭”為首,其次才是原東吳的“顧陸朱張”。
《南史侯景傳》中載
“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侯景原來是北朝叛將,投降南梁後受梁武帝重視,於是他請求要娶王謝家的女兒,想通過與“王謝”聯姻來保住自己的權位,不然他沒有安全感。
但梁武帝說王謝門第太高了,隻讓侯景從朱張以下的望族選擇。
從這一小則軼事中,就可以看出這時的望族勢力之強大,梁武帝出身於號稱皇族的“蘭陵蕭氏”,卻連要求“朱張”二家嫁女的權利都沒有,更遑論說指揮僑姓排名更在“蕭氏”之前的“王謝”了。
所謂“僑姓”,概指的就是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因“僑居”江左得名。
所謂“王謝”,則是指“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這兩家望族。
在晉朝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
後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采風流、功業顯著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後人所嫉羨。
故有“王謝”之合稱。
“王謝”影響力十分煊赫,後世便逐漸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了。
例如唐人羊士諤在《憶江南舊遊二首》詩中,就有“山陰路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之句。
劉禹錫《烏衣巷》亦如是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若具體對比兩家,“王”在“謝”前,王氏比之謝氏,其實又更加厲害,甚至曾有過“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這裡的“馬”,就是指“司馬氏”。
王戎姓“王”,正是出身於的“琅琊王氏”的超級世家子弟,他與山濤類似,都是會當官、且最後當上大官的人物。
隻不過與山濤四十歲才開始做官、“大器晚成”這種流傳在外的名聲不同。
王戎流傳在外的名聲,是摳——
他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親王渾是涼州刺史,他是標準名門之後加“二代”。
他也不是沒有錢,他當官之後日思夜想就算計著要怎麼斂財,身家很闊。
但他有錢卻舍不得花銷,不僅對自己十分吝嗇,對身邊人更加吝嗇。
有一次,他的女兒要嫁人,跟他借錢數萬很久沒還,結果回娘家後,王戎就一直黑著臉沒個好麵色。
等到女兒還錢了,他才有些笑臉。
另外還有一次,王戎有一個侄子正要結婚,王戎於是給了他一件單衣,但結婚之後又把這件單衣要了回來。
出身於煊赫世家,最後卻活成了“葛朗台”一樣的人物,足見其摳。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竹林七賢”還是凡人身時的軼事了。
他們死後成神,現在都是神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