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
“錚~”
與會賓客來齊之後,負責接迎的嵇康和山濤,也同樣來到宴上。
嵇康並不入席,而是在一旁的一顆白色大岩石上盤膝坐下,又取出一古琴來橫架在兩膝之上,開始操曲饗客。
“廣陵曲……”這時牛魔王粗豪的聲音在耳內響起,提醒道,焦平心裡一動,這就是傳為絕響的《廣陵》?
這個他倒是知道一些的。
……
廣陵曲,原名《聶政刺韓王》。
戰國時,聶政父親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為韓王所殺。
其時聶政尚在母親腹中,他自幼聞聽母親講述父親的慘死,立誌為父報仇。
他曾潛入宮中刺殺韓王未遂、逃身入深山幽穀,正遇一仙人授其琴藝,潛心學藝十載,習得超絕琴藝歸來再次複仇。
這一次聶政刀石毀容,吞炭毀聲,在城門樓下依牆彈奏,引起“觀者成行,馬牛止聽”的轟動,韓王聽聞後大喜。
他即刻召聶政進宮彈琴獻藝,結果琴曲正酣之際,聶政從琴內拔出匕首,刺入韓王心臟,隨即橫刀自儘。
由此而作的《廣陵散》,其曲調自然悠揚之間難抑沉鬱凝重,沉鬱凝重之處又儘顯超曠飄逸,淋漓儘致地表現出了“刺韓、衝冠、發怒、抱劍”等情形。
其旋律慷慨激昂,令人蕩氣回腸。
縱觀全曲,浩然之氣貫注始終。
傳統的古琴曲,多是意境高遠,曲調平和,抒發的都是古代知識分子寄情於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唯獨這首《廣陵散》,刀光劍影,殺機四伏,其旋律十分之激昂、憤慨,大異於傳統琴曲,甚至可說是格格不入!
對於懂琴的人來說,《廣陵》十分好辨認,它是唯一表現“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戰鬥殺伐氣氛的著名古琴曲。
此曲曾被朱熹,憤然斥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淩君之意”,這樣“大逆不道”的琴曲,自然很快就失傳。
直到嵇康這裡。
嵇康好琴,一次他夜宿月華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打動一幽靈。
幽靈遂傳《聶政刺韓王》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傳人。
嵇康為回避刺殺君王的命題,遂將此曲易其曲名為《廣陵散》,其意為“流傳在廣陵地區的琴曲”。
嵇康三十九歲那年遭人陷害,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的罪名,被處以死刑。
臨刑之前,曾歎“廣陵絕響矣”!
這次是《廣陵》第二次失傳了。
嵇康之死令人悲歎長嘯。
好友向秀為他寫下《思舊賦》,其中有一句“形神逝其焉如”的深情叩問,寫儘了對嵇康綿綿不儘的哀思。
後世的詩仙李白亦有詩文道“琴存人已歿,誰傳廣陵散”。
而今,《廣陵》卻是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