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
《廣陵散》曲調響起。
開指一段從容自由,是全曲引子,小序和大序部分則在較平穩的氣氛中,布置了正聲和亂聲的主調旋律的雛形。
“竹林七賢”餘下六人或站或臥、或朱或白或黛、或蕭或板,合奏和之。
樂曲於是來到正聲部分,突出描述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著力刻畫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堅硬的性格。
正聲的主調顯示以後,又進一步發展了主調旋律,此時的樂曲整體曲調,表現出一種“怨恨淒蒼”的情緒。
徐緩而沉穩的抒情具有緬懷沉思,同時孕育著騷動和不安。
賓客被樂曲帶動情緒,或而長嘯,或而低吟,或彈刀,或擊劍,起而和之。
隨之音樂進入急促的低音撲進,尤如不可竭怒火的撞擊。
進而發展成咄咄逼人、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最終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戰鬥氣氛。
隨後音樂表現出壯闊豪邁、“怫鬱慷慨”的氣氛,亂聲和後序比較短小,體現出一種熱烈歡騰和痛快淋漓的感情。
全曲結束。
琴聲錚錚,餘音如兵戈相撞。
……
“竹林七賢”以一曲合奏的《廣陵散》饗客之後,“竹林宴”便正式開始了。
一隻隻橢圓、淺腹、平底,形如玩具小船的酒觴,從清流上遊處乘水漂下。
觴是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水中。
還有一種叫做“羽觴”,是用玉或銅等製作的,平底而呈橢圓形,兩側有翼。
古時天子用爵飲酒,公卿以下則用羽觴飲酒,如《楚辭》曰“瑤漿密勺,實羽觴兮”,即用漆勺往羽觴中酌美酒。
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稱,同時又成了酒杯的通稱。
如曹植《七啟》雲“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
李白《留彆曹南群官之江南》詩“愁為萬裡彆,複此一銜觴。”
“觴”又有勸酒的意思。
如《禮記·投壺》“請行觴”,是舉觴相勸酒的含義。
向人敬酒或自己飲酒,也稱之為觴。
如《呂氏春秋·達鬱》中雲“管子觴桓公”;範成大《宿胥口始聞雁》詩“把酒不能觴”。
……
這“竹林宴”所用,正是“玉羽觴”。
“羽觴杯”比木杯重,因此玩“曲水流觴”時要放在荷葉上,助其浮水而行。
而水道則是彎彎曲曲的,因此很容易導致酒觴擱淺、停下。
這“竹林宴”雖是神仙交易之聚會,但既然是由“竹林七賢”來操辦的,那自然又帶有些“文會”的性質。
因此要行酒令。
古人把行酒叫“行觴”,喝酒時作酒令就叫做“酒政”,又稱“觴政”。
其方法是推一人為令官,其餘人聽令輪流說詩詞,違令者罰飲酒。
詩人行酒令飲酒作詩,酒令越急、越是文思泉湧,詩作噴薄而出。
左思《吳都賦》曰“飛觴舉白”。
其中“飛觴”二字,就是形容宴席間行觴快疾如飛,小小漆耳杯在詩人手中像插了翅膀,飛快地裝滿了酒、又一飲而儘。
“竹林宴”的“觴政”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