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渙與林文理兩人並沒有在大誌鐵礦耽擱太多天,因為平鄉煤礦那邊的人手也已經到達,並且開始做營地規劃了。
兩位主事者過去,除了安排事情外,也是要將采礦規範跟安全守則等文件交到他們手上。讓弟兄們做事不至於兩眼一摸黑,全憑心情再看幾分天意。
因為先期派去煤礦的人跟鐵礦這邊一樣,都是兩百餘人。路程也頗長,靠雙腿行軍得走上將近兩周的時間。
所以煤礦事業公司的人員是乘坐火車,從漢津縣到達江夏郡郡治潭州市,再從潭州市步行前往位於平鄉縣的煤礦礦區。
這樣的移動方式節省了一半左右的時間,但缺點是得要配合火車的時間。
而且現在保存的火車頭並不多,速度也不快。在運力緊張的情況下,關係再好,人員的運送也沒辦法隨到隨安排。
不過這也是因為煤礦事業公司人員數量眾多,所以才需要利用火車來移動。
蘇渙與林文理兩人與隨行人員,則是利用蘇家的馬車移動。速度可不會比這個時代的火車慢多少,差彆也就在行經的路徑而已。好處也顯而易見,就是行程可以自由安排。
但就算可以自己安排行程,路程上該花的時間也不會減少。為了讓煤礦礦區可以順利開工,蘇林兩人的行程不說精準安排到秒,但也是十分緊湊的。
大誌鐵礦所發生的意外,可是耽誤了不少事情。按照林文理初步的規劃,除了探礦與決定從哪邊開采外,還要帶著弟兄們實際進行開采作業,同時說明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不過現實的狀況是,除了炸出一個預定的新礦口,其他事情就隻能靠交代的,指望弟兄們可以依照吩咐進行作業了。
軍隊以服從為天職,所以不用擔心這些複員的大兵們抗命的問題。但是這終究是他們沒做過的事情呀,誰知道會出現什麼突發狀況。
林文理編寫的文件雖然已經自認為夠周全了,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腦殘白目。誰也不會知道下一秒,會不會有哪個人像鬼遮眼一樣,乾一些自己之後也會後悔的蠢事。
眾所皆知,破壞容易建設難。難上加難的事情,就是爛尾之後的擦屁股。究竟該接著做,還是推倒重來,肯定會難倒無數英明神武的領導者,因為不論選擇哪一種,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隻要林文理有一人三化的本事,可以把自己分成三個,同時監督著鋼鐵廠、鐵礦與煤礦三個地方,任何麻煩不說迎刃而解,至少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處置。
很可惜的是,他沒有這樣的本……真沒有嗎?還是不想用?反正暫時無從得知。
總之,比起坐了小半天的馬車,就從蘇家莊抵達大誌鐵礦。前去平鄉煤礦的路程就比較遠了,中途還進潭州市過了一夜,隔天才又出發至煤礦礦區。
煤礦這邊的黑礦情形,比鐵礦那邊還要嚴重。因為從一個很現實的狀況來說,鐵礦挖出來之後,還要經過加工才能使用;但是煤礦不用呀。
挖出來的媒,隻要經過簡單處理之後,就是比木柴更優質的燃料了。而燃料這種東西,不說火車用得到,發電廠用得到,工廠用得到,就是普通人也用得到。可說是深入家家戶戶裡。
用途廣,加工過程幾乎等於沒有,隻要從地裡挖出來就能用。這樣的好東西,怎麼可能沒有人伸手?
尤其在和寇占領期間,一群侵略者可沒想過好好地經營占領區。彆說黑礦不在他們打擊範圍內了,甚至和寇官方都有組織人手,開采煤礦。
幸虧千裡迢迢將煤運回八洲國本土或北方的工業基地,其成本太高,不符合經濟效益,遠不如直接在北方開采出來的煤。所以八洲國官方在荊州地界上的煤需求量不高,這才沒有大肆開采。
就算要將物資與資源後送,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當然是優先選擇高價值的物品,而不是運一車煤北上。
即使是和寇投降,荊州重回大金朝統治的當下,黑礦的問題仍舊存在著,甚至在台麵上算是半公開化。之所以依然用黑礦來稱呼,是因為開礦的人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
這些煤礦沒被新派的平鄉縣縣長取締,一方麵是市場確實有其需求。要是斷了平鄉的煤礦,包括鐵路運輸在內,就隻能從外地買煤,再高價運送過來,這可是很要命的事情。
另一方麵,則是這些開黑礦的家夥都有孝敬。即便縣長不敢收,但暗示一下,對方就把東西換成稅金繳納給當地縣府了。
有上稅的公司應該算合法的,但他們又沒有得到朝廷的許可。現在平鄉縣的各地煤礦公司,就是處於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