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荀子進言:“法不可廢,然人性本善,導之以禮,化之以德,法為輔助,方為周全。”
李斯亦進而言曰:“韓兄所言甚是。老師所言差矣,法之不存,國將亂矣。昔盛宣公任洛勝以法治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乃法治之功。以法治之,嚴律束之,方可使上下有序,萬眾一心,圖王業之輝煌”
儒家曾子道:“吾日三省吾身,為君者亦當自省,以仁存心,以禮行事,方能為天下範,成王業之基。”
墨家墨翟,布衣短褐,目光炯炯,急趨而前曰:“汝等皆謬!王業之基,在於兼愛非攻。天下之人,生而平等,當兼相愛,交相利。
國與國之間,無攻伐之戰,民與民之間,無爭鬥之患。興利除害,扶危濟困,人人皆為天下謀福,何愁王業不成?”
道家莊子,逍遙自在,輕撫長須,悠然笑曰:“諸君何苦如此執著?王業者,順其自然而已。
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欲而民自樸。不擾民生,不違天道,王業自成,何必勞心費神,強為之謀?”
兵家孫武,英姿颯爽,按劍而言:“王業之興,兵不可廢。善用兵者,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兵以衛國,善戰以拓疆,以武止戈,方可保王業之穩固。”
陰陽家鄒衍,神秘莫測,振衣而言:“陰陽五行,變化無窮。王業之興衰,亦在天時地利人和。順陰陽之理,應五行之變,方可乘勢而起,成就大業。”
縱橫家張儀,巧舌如簧,爭相而言:“王業之成,在乎謀略外交。合縱連橫,縱橫捭闔,以三寸不爛之舌,動天下之局勢,結諸侯之盟好,方能稱雄於世。”
雜家呂不韋,博采眾長,侃侃而談:“王業之道,博采諸家之長。仁政以撫民,法治以立序,兼愛以聚心,無為以順天,兵戰以衛疆,陰陽以察勢,縱橫以謀局,雜而用之,方為萬全之策。”
農家許行,質樸敦厚,高聲道:“王業之基,在農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耕之事,關乎民生根本。
勸農桑,興水利,重耕織,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姓富足,國家自興,此為王業之源頭。”
小說家虞初,詼諧幽默,笑言:“王業之盛,亦需故事以傳揚。以奇聞軼事,諷喻勸誡,使民知善惡,明是非。街巷傳頌,人心向之,王業之譽自遠播。”
名家公孫龍,言辭犀利,辯曰:“王業之治,名實相符為重。正名定分,使事物之名與其實相符,條理清晰,決策有方,方能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各家爭論不休,各執一詞,聲震殿宇。或慷慨激昂,或沉穩淡定,或言辭激烈,或娓娓道來。殿中氣氛緊張,然皆為心中之理想,為王業之大道。
終而王曰:“諸子之言,皆有所長,孤當深思之,擇善而從,以圖王業之興。”眾皆拜謝,然心中所思,未嘗有變,皆欲以己道佐王,成千古之業。
這個爭論,看起來是百花齊放,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儒法兩家的辯論,畢竟這兩家才是天下各國盛行的學派,自然有其優勢的地方。
討論完畢後,蕭軻環視眾人,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諸位前輩所言,實難選擇,既然如此,諸位不妨將各自的理念書寫下來,交於孤,孤會仔細斟酌。”
諸子紛紛響應,退至各自席位,提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