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蕭軻再次召集眾人。他手中拿著諸子的文章,逐一翻閱。
“孤已詳閱諸位的文章,所言皆有理有據。然孤認為,王業之成,並非單一之法所能達成。孤決定取各家之所長,融為一體,製定出適合大燕的治國方略。”
蕭軻頓了頓,接著說道:“此外,孤希望諸位能留在大燕,助孤治理燕國,朝廷也會幫助兒童建立學派,發展學說,當然若是有不願意的,孤也不勉強,也可在燕國開宗立派發揚學說。”
“諸位前輩,不用過早下定決心,暫歇幾日,再來答複!”
諸子聽後,紛紛低頭沉思起來。時間一天天過去,數日後,他們又一次相聚在大殿裡。孟子率先打破沉默,他恭敬地說道:“殿下聖明,我等願傾儘所學,助殿下成就千秋霸業!”
在場的大多數人都表示願意留下來,畢竟他們所屬的學派既然決定前來,必定是希望能在燕國紮根發展。
然而,除了那些已經有主公的人外,如呂不韋、張儀、李斯等人,儘管他們本人離開了,卻還是留下了自己的學派。
蕭軻對此表現得非常坦然,他既不強行挽留要走的人,也不對留下的人抱有過高期望。緊接著,他開始進行任命。
鑒於孟子卓越的學識和聲譽,蕭軻任命他為少保,並讓他負責大燕皇家學院的教學工作。毫無疑問,以孟子這樣聞名天下的大儒身份,完全能夠勝任這份重要的職責。
至於莊子,他的思想理念與天宗相契合。不過,由於某些原因,他暫時無法立刻接受任命。
或許是因為他有著其他更深層次的顧慮和權衡,又或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深思熟慮自己未來的道路該如何前行。
但無論怎樣,蕭軻始終堅信著,以莊子的智慧與見識,最終一定能夠做出最為明智、恰當的決定。
然而,既然莊子並不情願踏入官場,那麼也隻好讓他暫時在學院之中謀取一份清閒職位,權當教書育人罷了,也是蕭軻拉攏道家的一個信號。
如此一來,既可滿足莊子對於知識傳播的熱愛,亦能使其保有一份寧靜之心,免受世俗紛擾之苦。
韓非雖然說著要返回韓國,但聰明如蕭軻怎會看不出來,這其實是留下韓非的最佳時機呢!然而,強行挽留並非明智之舉。
經過深思熟慮,蕭軻決定請求韓非幫忙一年,屆時任憑其去留自如。韓非感激於蕭軻曾經給予的援助,實在難以回絕,更何況一年的時間並不算漫長,於是便欣然應允下來。
緊接著,蕭軻安排韓非前往新設立的大理寺任職,並囑咐他與朱望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大理寺的迅速發展。待到時機成熟,再將他調往吏部。
至於墨家的慎子,則被任命為工部侍郎。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空背景下,墨家的地位已遠不及工家。工家作為一門統一的學說,備受各國朝廷青睞,甚至在燕國的工部掌握著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