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令趙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向太後僅僅把持了半年朝政,就還政於自己,讓自己親政了,這可把趙佶激動壞了,向太後對自己是真的好啊,知道自己沒有根基,就先幫自己梳理半年,朝局一穩就毫不戀權的還政自己,為自己之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羞愧!
向太後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向家考慮。
向太後貴為後宮之主,享儘人間富貴,也就隻有一個向家令其牽掛不下了。
趙宋為防止統治集團內亂,杜絕外戚乾預朝政,製定了一整嚴格、綿密的祖製和家法,成為不可僭越、嚴格限製皇親國戚的“權力牢籠”。
顯赫的向氏家族源自“向敏中仕途上一帆風順,曾兩度為相”,可是與皇室聯姻(向介姬嫁給神宗),這使向氏家族成為名副其實的外戚之家。
要知道有宋一代,社會輿論對外戚參政一直極為敏感。
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由於急於求成、用人不當,加之天災影響,導致民怨驟起。麵對一片批評之聲和人心惶惶的東京臣民,作為外戚顯赫代表人物的向經(向太後之父)首當其衝,儘管再謹言慎行,最終也未能避免生離死彆的悲劇。
王安石以實例遣責外戚種種“胡作非為”,引發眾官民普遍不滿。“如後族,即向經自來影占行人,因催行免行新法,遂依條收入。經嘗以煤理會,不見聽從。又曹佾買人木植不還錢。陛下試觀此兩事,即後族何緣不結造語言?”(《續資治通鑒長編》王安石言論)
神宗不敢對仁宗曹皇後的弟弟,當時的曹家家主曹佾(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曹國舅”的原型)加以責斥,但是對自己的嶽父則完全可以發難,以表明自己將守祖宗家法,不允許外戚介入朝政的決心。
為平息眾怒、權力製衡,神宗隻好拿老丈人開刀。熙寧七年秋天,向經被貶“出知青州”。其原因在於回避王安石所批評的外戚乾預朝政,無論嶽父向經是否參與都已經沒有關係,重要的在於神宗找到一個既可“修人事”又不至於引起朝野“人情谘怨”的最佳處理方式。
向經仕途遭遇如此重大打擊,不久便在窩火和遺憾中離世。
向經一死,向家就不可避免的衰敗了,可是向太後也沒有辦法啊,滿朝文武對外戚盯得太緊了。
宋哲宗將卜後及諸王納婦,向太後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參選。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合職,及為選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後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撓公法。”一不與。
看著向家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向太後心裡也不是滋味,但是沒辦法,宋哲宗不是自己親生的,對自己隻有表麵的客氣,一旦有人對向家參上一本,宋哲宗說不定會像自己那個已經死去的狠心的丈夫一樣,拿向家開刀。
向家衰落了,向太後的兩個兄弟可不知道向太後的一番苦心,三天兩天來哭訴,向家活不下去了,這麼多的族人要養活,已經開始變賣祖產了,自己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父親向經的死,永遠是向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始終認為父親向經之所以客死他鄉,是因為自己嫁入宮中的緣故,對向家充滿了愧疚,兩個不省心的兄弟的哭訴,也讓向太後心煩氣躁,暗下決心,一旦有機會,自己一定要讓向家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