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很快就來了,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猝然駕崩,無子。
皇帝死了,沒有兒子,那麼新皇帝的確立就成了問題,而向太後擁有了最終否決權,向太後不一定能確定誰當皇帝,但是能一票否決誰不能當皇帝!也就是說,朝堂眾臣推舉出來的皇帝人選,隻要不合向太後的心意,向太後就能一票否決,直至朝廷眾臣推選出合乎自己心意的皇帝人選!
這個權力就很大了,向太後就起了心思,自己要好好利用這次機會,為向家謀一個未來!
當以宰相章惇為首的朝廷眾臣主張依禮、律,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當立長弟申王趙佖後,向太後行使了一票否決。
皇帝的確立,既是國事又是家事,在駕崩皇帝沒有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皇帝的確立是要朝廷眾臣與後宮之主達成一致才行!
向太後行使了一票否決,也不能胡攪蠻纏,得有說得上台麵的道理才行。
向太後的理由是自己沒有兒子,那麼神宗諸子皆庶子,按照禮法,應該以嫡不以長,以長不以賢。
向太後出身書香世家,以文官之女嫁入宮中,憑著高超的鬥爭技巧坐穩了皇後的寶座,等到皇帝丈夫一死,榮升為皇太後,鬥爭的經驗是何等的豐富,說出來的理由硬是讓滿朝文武挑不出一點刺來。
在封建時代,王位或官位,爵位,財產等都會指定繼承人,而指定繼承人所要遵守的原則就是“以禮為先”。其中隻有兩條原則,既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長子繼承製度起源於西周,這種製度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皇位(王位)、世襲爵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所謂嫡長子,指的是嫡妻(正妻)所生育的長子。
古代實行一妻多妾製度,皇帝(君王)除了嫡妻外,往往還有多名妾,即庶妻,她們所生育的兒子,被稱為庶子。從地位和身份上來看,嫡妻地位高於庶妻,身份貴於庶妻,因而嫡長子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餘皇子(王子)高貴,被立為繼承人,很符合邏輯。
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下,哪怕嫡長子是一個癡呆的人,甚至是一個精神病人,隻要活著,就享有最優先的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