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景是一方麵,要寫遊記,重點就是這些人文古跡。
先去的是褒河棧道。
褒河位於市區以北,距離天漢製藥廠不到二十分鐘的車程,方明華他們坐著桑塔納很快趕到,現在的這裡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水庫,叫石門水庫。
三人跟著劉廠長沿著梯子登上大壩,前麵是就是水庫,綿延到深山裡,旁邊是316國道,背後隱隱看到天漢城區。
“這裡實際上是褒斜道褒穀口,褒斜道是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褒斜道南起褒穀口,就是這裡,北至斜穀口在眉縣斜峪關口。”
劉廠長指著水庫西邊山腰:“公元前266年,範雎擔任秦國宰相後,決定創修褒斜棧道,大力發展秦同巴蜀之間的往來交通,最終“使天下皆畏秦”。
“到了秦末,天下大亂,漢王劉邦在這裡登壇拜將,以漢這裡基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直趨關中,打敗楚霸王,一統天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就出自這裡。”劉廠長最後說道。
“我聽說諸葛亮北伐也走的這條道吧?”徐悅插話進來。
“對,就是這條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由斜穀出”,即從褒斜道北上伐魏,可惜最後還是失敗。諸葛亮長眠在定軍山下,那裡還有他的祠堂,你們可以去看看。”劉廠長繼續說道。
“可惜的是,由於修建褒河水庫,水位升高,棧道石門及將軍鋪、褒姒鋪、《棧道平歌》摩崖等古跡和棧道遺跡都淹於水庫中,你們看到這條棧道實際上最近幾年才修的。”
“可惜,可惜。”陸遙連聲感歎。
“是有點可惜,不過建成這石門水庫,可以灌溉積27萬畝良田,其中天漢就有16萬畝,可以說是造福一方啊。得與失,就看你從什麼角度考慮。”
劉廠長感歎道,眾人陷入沉思。
“劉廠長,我記得三國曹操好像在這裡題過字,叫“袞雪?”方明華想到什麼問道。
“方主編果然博學多才。”劉廠長說道:“當年曹操所寫的那兩個字是在河中一個塊巨石上寫的,我們市博物館特地派石匠將河中巨石上的“袞雪”二字完整鑿下來,運到博物館保存,咱們一回去的拜將台就是博物館的一部分,你們可以看到。”
眾人沿著大壩,邊看邊聽劉廠長介紹,觀看四周美景,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就在大壩下麵的一家小餐館,嘗了當地非常有名的“褒河魚”然後驅車趕往市區的市博物館。
由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三處曆史遺存組建,古漢台是當年劉邦在這裡的行宮遺址,拜將壇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古壇場。飲馬池相傳是西漢劉邦的軍隊駐紮在漢中時的飲馬處,這些都是博物館重要的曆史遺跡。
在博物館的陳列室裡,方明華看到了那塊“袞雪”石刻碑。
漢隸大字,看上去蒼勁有力。
”袞雪二字取材於《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是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劉廠長解釋道。
“相傳曹操駐兵褒穀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
方明華站在這塊石碑前看了好長時間。
陸遙以為他在欣賞書法——這家夥除了寫作,還喜歡書畫,現在在家裡狂練字。
咱就不打擾他了吧?
陸遙和徐悅跟著劉廠長去看彆的文物,留下方明華一個人站在那裡發愣。
其實,方明華並沒有欣賞曹操的書法,而是在琢磨自己的遊記——這袞雪二字,不就是非常好的題材嗎?
袞雪,“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風骨”.有人稱他為中國文學的“覺醒年代”,因為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
古跡、文學、曆史、思想價值,就通過這一塊石刻串在了一起。
哎呦這不就是文化散文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