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的專家遍布在南洋的各行各業,他們在各個領域內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南洋的科學成就,大都與這些德國專家有著直接聯係。”
無論是大國的情報機構分析,還是外界新聞報道,在提到南洋時,大都會提到這一點,甚至還會提到一些專家,除了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之外,庫爾克譚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FW190戰鬥機的設計師,也屢屢被提及。
早在46年,庫爾克就率領著他的團隊來到了南洋,雖然當時從意大利以及法國拆運的設備還未安裝,但在庫爾克等人的努力下,已經開始進行了航空工業的基礎性準備工作,比如建立風洞等研究設施,最終,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一座大型風洞——它由一對對轉風機驅動,功率高達88兆瓦,其測試段直徑為8米,最大風速可達1馬赫。
作為亞洲第一個超音速風洞,其建成後立即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FX-1戰鬥機的設計。
“……FX-1戰鬥機的原型是戰爭末期研製的Ta-183烏鴉,”
在譚克中心這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設計機構內,庫爾克向來訪的空軍司令盧克武介紹著研究進度,去年,設計中心收到了軍方的研究要求——研製一款式噴氣式戰鬥機。
對於噴氣式戰鬥機的設計,譚克可謂輕車熟路。從1944年底開始,他和福克·武爾夫設計局的同僚就開始為納粹德國空軍研製二代噴氣機——Ta-183烏鴉。儘管Ta-183沒能製造出原型機,但已經定案的數據都在譚克的腦子裡,譚克所要做的隻是和他的同僚一起把這些數據複原並照樣造出原型機來就可以了。
這幾乎相當於他們在1945年被迫中斷的Ta-183研製工作的繼續。因為因為南洋航空工業已經投資了羅羅公司的尼恩發動機項目,所以庫爾克就采用了英國羅·羅公司提供的尼恩-II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取代了HeS-011A。尼恩渦噴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比HeS-011A更大,但采用了離心機而不是軸向壓縮機,所以尺寸更大,更長,要求一個全新的機身來容納它。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工作程序——圍繞發動機設計機身,再以機身為核心設計整架飛機。
其結果就是……基本上重新設計。
但是也不能完全這麼說,畢竟,有Ta-183的早期設計作為基本的範本,所以,在理論上,它仍然還是Ta-183的進一步發展,得益於以Ta-183為基礎的前期設計,他們很快就完成了初步設計,通過使用木製模型進行大量的風洞試驗,設計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機翼是薄翼型上單翼,後掠角40°,同時采用了薄型機翼設計,這是德國航空界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減小翼型厚度不僅降低了阻力,還能夠推遲激波的出現。激波對於跨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有重要影響……”
在庫爾克介紹著FX1的機翼設計時,他並不知道,戰後美俄等國在研製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時隻引入了後掠翼技術,而沒有采用薄翼型設計,到後來又不得不走回頭路,以實現更高的飛行速度。
而得益於庫爾克帶來的馬爾特霍普設計小組,從一開始,FX1戰鬥機的研發就占據著世界的尖端,這隻是某一個細節,但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飛行員出身的盧克武,看著麵前的全尺寸模型,仔細觀察一會,又思索了片刻,便說道。
“雖然我是轟炸機飛行員出身,但是我也開過戰鬥機,從理論上來說,上單翼比起下單翼來,其實布局會對飛行員向下的視野產生嚴重影響,所以,我們是否可以機翼進行了修改呢?畢竟,在空戰中,視線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建議讓庫爾克的眉頭微鎖,其實原本Ta-183采用的了中單翼,經過多次吹風試驗後,才改成了上單翼,現在這位空軍司令卻提出上單翼影響視線。
雖然對將軍的插手,有些不悅,但是自古以來,甲方爸爸從來都是甲方爸爸,這一點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況且未來FX1式戰鬥機能不能量產,主要還是要看空軍的支持,而且研製飛機這玩意,本身就是需要大量的資金。
於是乎,思索片刻後,庫爾克說道。
“這需要進行一步的研究,將軍,現在我們正在製造一號原型機,如果在試飛時,試飛員有這方麵的反應,那麼我們會進行進一步的修改,畢竟,眼下還在設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