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9章 打造產業龍頭(第三更,求訂閱)(2 / 2)

隻有如此才能夠保證本部的活力。

對於此,左孝翰是非常清楚的,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如此的惱火,因為,現在本部的形勢有些危險了。

“我知道我會儘快選配合適的人選。”

張頌傑點了點頭,然後,他看了一眼專務麵前的報告,說道:

“專務,您是打算去官邸嗎?”

“官邸肯定是要去的。”

左孝翰說道:

“雖然我並不讚同建立什麼許可,但是汽車製造業的整合已經是迫在眉睫了。無論如何這件事都要推動下去。至於……”

他看了看另外一份報告,想了一下又說道:

“他們想在這個時候進入汽車製造業,就是因為看到汽車製造業的利潤。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這勢必會造成其中的魚龍混雜,所以,才需要在此之前完成整個汽車製造業的整合,避免產業過熱,從而影響到整個汽車製造業,嗯,這也是我們進行汽車製造業整合的根本原因……”

說罷,他又看了眼另一份報告,眉頭緊鎖。

……

在官邸的書房之中,李毅安和往日一樣,翻看著公司的經營報告。

其實公司的經營分成兩種,一種商務經營,這是由幾百家下屬企業的職業經理們負責經營,在一般情況下,他自己是不直接插手的。

畢竟,NBC的規模在那裡,直屬公司超過300家,再加上子公司有上千家之多,而關聯企業更是多達萬家以上,經營領域涉及到方方麵麵,基本上涉及到人的生老病死。這並不誇張,而是事實,從出生的醫院,到死亡的火葬場、墓地,都有相應的經營。

十幾年發展之後,NBC就像章魚一樣,觸角早就伸到了各個領域的方方麵麵。

現在NBC直接雇員超過1000萬人!

就這還不包括海外雇員,事實上,現在NBC的海外雇員也有近百萬人,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北婆羅洲公司,也就是NBC,堪稱是地球上唯一的超級公司。

這麼大的超級企業,如果全部由一個人負責,是會累死的,所以,在很多時候,李毅安隻是掌握經營的大方向,至於具體經營,都是由各家公司自主經營,當然了,NBC還是在監管的。

而李毅安更多的則專注於管理事務上以及整體規劃上,就像現在,他翻看的報告則是汽車工業整合的報告。

“目前,伴隨著歐洲汽車工業全麵複興,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

報告很長,但是核心就是一句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NBC汽車工業快速崛起,隱約有了要把美國汽車拉下神壇的勢頭。

“從汽車生產規模上來說,以三年前為標誌,我們的十三家的汽車製造商年產量超過了200萬輛,從此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汽車生產方和出口商。從規模上僅遜於美國,目前,公司最有利的因素——得益於早期美國的技術經驗和援助,以及後來我們在汽車技術的深入研究,我們在技術上大體上戰勝了西歐的各個對手。

但是伴隨著西歐共同市場的建立之後的關稅保護,加之西歐汽車企業在技術上的進步,我們的技術優勢並沒有那麼明顯,這也意味著在各地競爭的激烈化,所以,現在應該對13家汽車製造商加以整合,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擴大規模,避免各自己為戰的局麵。”

聽著左孝翰這通產部專務的彙報,李毅安的眉頭鎖成了一團,他很清楚,在未來的十年裡,恐怕是汽車產業競爭最激烈的時代,一邊是技術占據優勢的美國汽車開始全麵“收複失地”,一邊是歐洲廠商恢複元氣,也在“收複失地”,在這種情況下,其它地區的汽車製造商麵對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

在另一個世界,日本汽車產業是怎麼在這種環境下“殺出重圍”,並且把歐美汽車製造商踩在腳下的呢?

“……目前,我們最大的兩家汽車製造企業——五菱和大眾,掌握著70%的產能,BMW、阿爾法·羅密歐、保時捷和榮光等十一家,年產量不過區區100萬輛,產量最少的保時捷,年產量僅僅隻有不到一萬輛,這些企業各有各的優勢,比如BMW的豪華汽車,阿爾法·羅密歐和保時捷的跑車,但可以肯定是,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之中,他們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整合汽車製造企業,其實,在左孝翰計劃之中,並不僅僅隻是對汽車製造企業進行整合,為了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他還計劃對鋼鐵、造船、化工等企業進行整合,將小企業整合進大企業之中,最終形成幾個行業壟斷企業,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以規模優勢麵對競爭,迎接挑戰。

在報告中,左孝翰的想法寫的非常清楚——壟斷!

“……以壟斷的方式打造龐大的工業企業,進而在出海競爭中,利用規模化經營的技術和成本優勢,與歐美廠商競爭,而私以為,就未來的企業發展形勢之來,壟斷,尤其是重工業企業的壟斷式經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產業經營方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