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壟斷增強對企業全麵出海後,對外國企業的競爭力!
這可不就是就是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嘛。
將手中的報告一合,李毅安沉默了一會,然後說道:
“確實,你說的不錯!將十三家汽車製造商進行融合,確實可以集中各家企業的技術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
確實沒有任何疑問的!
經過了十餘年的深耕之後,這裡的汽車製造業不僅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而且還形成了高中低三檔全係列的車型,還各有各的優勢。比如BMW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專注高檔車,讓他去造小型經濟適用型汽車,簡直就是強人所人,再比如在阿爾法·羅密歐雖然造了十幾年的中級車,但是他在跑車上底蘊是其它公司難以企及的,那怕就是保時捷,也無法與之相比——論曆史法拉利都是阿爾法·羅密歐的弟弟,畢竟,阿爾法·羅密歐是在勒芒上稱雄過的。
而論造小型經濟適用型車,五菱能把所有人都打跪下叫征服,畢竟,這是他起家的基礎。而在中級汽車上,大眾又壓五菱一頭,原因無他,大眾的中級車是劃時代的——原型車來自於商城,高起點,反而讓大眾後來居上,至於五菱則是本地技術的自然升級。
“將他們進行整合,可以彌補短版,加強優勢,通過充分的技術整合的資源整合,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且資本的集中會提高效率,這是好事,也確實是的發展的方向,但是……”
雖然誇了好一會,一個“但是”之後,李毅安則說道:
“資本的集中確實會提高效率,但過度集中又確實會降低效率,基本上資本集中與效率確實是一條拋物線。但是,如果有哪個資本能達到這個拋物線的頂點,也就是資本集中到效率最高的時候,接下來資本的目的就不再是效率了,或者說根本不在乎效率了,追求的是壟斷和絕對定價權。在沒有外力製約的情況下,必然會走向毀滅所有競爭者的道路。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就是這個道理。”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如可口可樂,單以單位貨幣的收益率來說,它遠遠不如其他同行,效率極低,但其資本的集中度足以支撐它乾掉任何對手,如果沒有外力製約,全世界都隻會有一種液體飲料商品,那就是可樂,啥這礦泉水那果汁,都得趴下!
其實在說出壟斷的時候,李毅安甚至都不稀得說自己,論壟斷,還有比北婆羅洲公司更壟斷的嗎?
發展到現在,簡直就是科幻中的“超級巨企”,其經營的領域,衣食住行簡直就是無所不包。
不過,情況不一樣嘛!
“簡單的來說,就是過於龐大的組織或過度的競爭環境可能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所以,整合是要整合的,但是要控製好度……”
李毅安一邊說,一邊回憶著另一個世界,美國汽車產業是如何走向走下神壇的,在回憶的同時,分析道:
“至於歐美對手,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以美國來說,美國的車企的產品普遍是單一大排量、大功率類的產品,可並不是每一個都需要這樣的汽車,比如家庭主婦,比如對開支敏感的家庭,他們更傾向於小排量汽車的生產。”
其實什麼所謂的“石油危機”導致美國家庭轉向省油的日本車本身在就是偽命題,在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之前,大眾甲殼蟲之類的歐洲小型車就已經暢銷了,不僅婦女更傾向於小型車,許多普通家庭也傾向於此。
現在汽油雖然便宜,但是對於精打細算的家庭來說,彆說是能省70%的油,那怕就是能省三分之一的油,一年下來節省出來的錢也是非常可觀的。所以,“石油危機”隻是一個誘因而已。
真正導致日本車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是省錢!
這個才是真香!
“但這個細分市場的產品對於美國車企而言完全陌生,即便是他們推出一些產品,所造成的結果是美國產的小型車質量糟糕,消費者怨聲載道。歐洲及我們的車企原本就擅長製造省油,經濟的型車,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產品競爭力還是非常明顯的。”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直接插手經營領域的細節,但是對於做生意嘛,尤其是做汽車生意,李毅安還是非常擅長的,畢竟,這是站在曆史巨人的肩膀上:
“再就是中型汽車市場,這個市場才是真正的核心市場,幾年前,當我們的車企業在小型車市場嘗到甜頭後,不斷擴展自己的產品線,繼續以賴以成名的節油比以及出眾的質量進攻。在省油和大空間的雙重需求持續發酵的狀態下,五菱的塔羅和大眾的“Charites”,從進入美國市場的那天起,一直受到市場的歡迎。他們都是以緊湊型汽車姿態,準中級車的規則入場,但隨著不斷的升級與加大,逐漸在中級車市場站穩腳跟。”
提到進入美國的中級車市場,除了“Charites”是李毅安從商城裡弄出來的,塔羅則是五菱自主研發的,它的尺寸比中級車略小,但又明顯大於緊湊車型,而且動力也不錯,而價格與油耕和緊湊型車相比,又沒有多少差距。再加上企業裡那些日裔工程師充分挖掘其空間,使得它的內部空間遠大不少緊湊型車。
也正是靠著這些優勢,塔羅成功打進美國市場,至於性能更優良的“Charites”則直接在美國市場霸榜。這些成功,都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