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美國汽車市場!
這句話聽起來簡直就是有些狂妄,狂妄的不著邊際的那種。
至少就眼下來說,就是如此。
現在美國的汽車產量是多少?
雖然現在美國的汽車產量還沒有突破1000萬輛,但是也快接近了,從福特之後,汽車產業一直都是美國人的驕傲。
至於戰後,全世界企業家紛紛去美國三大汽車工廠去取經,一時底特律成為工業朝聖之地。BMW、五菱、大眾在建廠期間,都從美國引進了大量的設備和技術,尤其是前兩者,絕大多數設備都來自美國。
當時簡單複製福特工廠是最簡單不過的了,但是依據當時BMW的實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首先福特衝壓產線浩浩蕩蕩一大片,由於模具笨重,換一次模需要1天時間,福特就用一條衝壓產線隻生產一種鈑金件。
而當時BMW卻缺乏資金和外彙,根本買不起眾多的昂貴衝壓設備,二是市場有限,即使買得起那些昂貴的設備,1天的產量就夠BMW賣一年的,這一年的產品又不是一種汽車型號:官員需要豪華汽車,工廠需要卡車,城市需要小型轎車,這又有什麼意義?
於是BMW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商量研究,一致認為福特這種大批量生產模式不適合他們,必須重新開發一套新的製造東西的方式,於是開始在五菱開展一係列摸索實踐行動。
於是BMW的準時化、自動化生產即“精益生產模式”就此誕生。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源頭的。
雖然“精益生產模式”成就了這裡的汽車產業,並且憑借穩定且優良的質量,在世界範圍內受到消費者的推崇。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否認一點——從美國引進的汽車技術助推了這一切。
從汽車技術、到製造工藝,再到機械設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於美國,而現在,卻有人站出來說——我們要占領美國市場。
產量300萬對1000萬,美方領先!
技術水平,美方領先。
哪怕就是從資金上來說,三巨頭哪一個不是財大氣粗的主,如福特,為了一個功芒可以拿出上千萬美元來砸人、砸車。
麵對這樣的巨無霸,有人說想要擊敗他們!
擊敗美國汽車三巨頭是肯定的,但是占領美國市場,甚至收購汽車三巨頭……這就是有些困難了。
他是在開玩笑嗎?
顯然,左孝翰並不是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他有自己的看法。
“閣下,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的生產成本更低,技術工人素質更好,產品質量也更好,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擊敗美國汽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看著閣下,左孝翰的語氣變得認真且渴望:
“當然,我知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相信我們能做到,所以,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美國有三巨頭,那麼我們就用我們的三巨頭去打敗他們!”
要是換成其它人,估計會說——你這是癡心妄想!
但是李毅安很清楚,未來的幾十年內會發生什麼,現在看似是全世界學習典範的的美國汽車工業,看似輝煌的背後,卻隱藏著太多的危機,等到新世紀到來的時候,美國三大汽車巨頭不約而同到華盛頓申請救助。
到底發生了什麼?
眾說紛紜。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一開始是日本車把美國汽車工業打的落花流水。然後還不等他們發起反擊,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直接了當把他殺了個片甲不留。
這就是現實。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這個心思很好,但是也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現在在技術上三巨頭還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一步步的來吧!”
對於野心這種東西,李毅安從來都不會加以反對,畢竟,野心是成長的必須。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扳倒三巨頭的不是好車企。
可取而代之,才是成長的必然。
想了想,李毅安又補充道:
“整合歸整合,但是切記一定要是商業手段,還有,大公司都有他們的公司病,這一點,也要注意,尤其是我們……”
提到我們時,李毅安也不禁有些啞然,公司那麼多企業,自己去過多少家?
什麼是大公司的公司病?
說白了,就是脫離基層。就拿通用汽車為例,企業高管高高在上,專享第十四層辦公區,享有專屬自助餐廳、專用電梯和專用商務飛機,把自己封閉在這個象牙塔般的寧靜中,整天對著電腦看著表麵數據指揮經營。
後來破產後,埃德·惠塔克裡接替裡克·瓦格納擔任首席執行官,他經常到車間工廠、設計中心、工程中心、實驗室到處一個人轉轉時,員工們見了都驚訝地合不攏嘴,可想而知以前管理層與一線脫離到什麼程度!
這種事情,隻存在於通用汽車嗎?
顯然不是,在任何一家大企業都是如此,隻不過是輕重各有不同而已。任何企業的高管,都有他們的專屬餐廳、電梯,隻是名稱有所不同,或者是高層餐廳,或者是小食堂。
僅此而已。
這邊呢?
同樣也不例外……
想到這,李毅安不禁有些汗顏。
“是應該多去一些基層了,自己總不能也像那些人一樣,完全脫離一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