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政那邊的同誌,很快讀過這新一版的《花環》,極為振奮。
可以說,此前靳開來的結局,是《花環》當中最令人心緒難平的處理。
但如今,江弦解決了這份悵然,還留給一份更大的敬意。
“再版!立刻再版!”
總政很快便做出決定。
此時,距離戰士出版社出版首版《高山下的花環》發行還沒過多久,便要再版一次《花環》這篇讀物。
這份待遇是前所未有的,這場閱讀盛況也是空前絕後的。
戰士出版社的編輯袁厚春跑去江弦家裡,敲開門,一看著他就喊:“江弦同誌!”
“這是咋了?”
“你的那篇,總政決定了,再版!”
噝。
被打擾了創作的江弦,也忍不住激動起來。
他激動也是有理由的,畢竟這個版本的《花環》不是他抄的,是他自己寫的。
總政認可這篇修改過的《花環》,自然也是認可了他。
“袁厚春同誌,這次出版,應該是按照增補版給我出版了吧。”
“這當然。”
以前說過,增補版就是向讀者提供額外的內容,不是基於原版的修改,而是增加新篇章,在出版的時候會特彆標識。
江弦並未改動原稿,隻是添加了一段為靳開來平反的劇情,出版時當然要標識為增補版。
“既然是新一版,你們是不是應該給我支付新一版的稿酬?”他開口問。
這不是市儈。
增補版是江弦自己努力寫出來的,江弦也並不是太在乎這麼點稿費,他在乎的,是這個努力之後收獲回報的感覺。
“那是當然。”袁厚春說。
他在心底咂舌,如今接總政通知,《花環》是全軍讀物,銷量當然不會低。
出於這樣的背景,增補版的《花環》銷量並不會受到之前《花環》的影響,到時候收到手的稿酬,光是想想就相當的可觀。
袁厚春告辭以後,江弦馬上又收到一通電話,來自孔羅蓀那裡。
他激動的表示,部隊果然履行承諾,已經同意將萬壽寺的西院交給文學館,擺在他們“中國現代文學館”麵前最大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小江,這回多虧有你啊!”
孔羅蓀很得意,這回成功遷移去萬壽寺,江弦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萬壽寺原本由部隊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或許是出於對江弦的照顧,撤出的乾乾淨淨,甚至對一些可居住的房屋進行了簡單修繕,沒有給文學館的人留下一片狼藉。
籌建委員會商議請青華大學建築係的教授們設計初步方案。
最後擬訂出修建計劃,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修繕一號、二號兩個院落。
第二步清除火燒場,修建第五號院子。
第三步修建第六號院子,並專門修建出一個文物資料的存放處.
委員們各顯神通,之前的事情,江弦已經出了一份大力氣,加上巴金的叮囑,孔羅蓀原本不想再麻煩江弦讓他再做什麼。
誰料江弦又給他們送上一份大禮!
要知道,以零為起點的資料彙集可謂是異常的艱難,委員們捕捉每一個信息,從報刊雜誌上,也到舊書店收購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紙廠尋找線索。
那真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結果在江弦的介紹下,一個名叫趙一凡的人進入了籌建委員會的視野。
趙一凡便是趙振開給江弦介紹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文學作品原稿數量極大。
據說嗡嗡嗡那會,從他家裡拉走了整整四小車的資料還沒拉完,等嗡嗡嗡結束以後,這些資料沒處扔,
就又全都還給了他。
趙一凡收藏很講究品相,所有的資料都用大紙殼裝著。
委員們到他家裡看的時候,他還要把窗簾拉上,免得陽光直射到這些資料上麵。
而在他的精心保存下,這些珍貴的資料可謂相當完善,極大的充實了如今文學館的館藏。
“感謝你啊,趙一凡同誌!”孔羅蓀鄭重的與趙一凡握了手。
與此同時,在他心底也不禁又為江弦而感動。
這個年輕人,真的為這座文學館四處奔走,立下大功。
十一月,秋末一瞥,極儘溫柔。
部隊效率極高,增補版的《花環》單行本很快在軍隊內部發行。
《十月》給江弦製作的叢書《高山下的花環》也上市一段時間。
其中收錄了江弦《高山下的花環》以及《芙蓉鎮》兩篇,還有江弦的創作談,以及馮沐的文學評論。
至於《花環》增補版在市麵上發行的工作,也被江弦交到了老朋友人文社那裡。
這天,江弦接到了張守仁的電話。
他很振奮的告訴他,據他所知,有一位同誌自費購買了兩千冊圖書,贈送給了正在前線參戰的將士們。
江弦並不是太意外。
他知道這件事不是空穴來風。
因為這件事太有名了,在另一時空當中也發生過。
這個層麵的同誌,自費購買兩千冊贈給戰士。
對於一部來講,這個規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消息傳的很快,被報道以後,產生了極強的轟動效應。
《花環》在讀者群體中的熱度繼續飆升,被推向另一個高點。
文學界不少作家和評論家都預測道,在即將展開的1981年全國優秀評選上,《高山下的花環》將毋庸置疑的拿下一等獎,甚至是第一名。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聲音,畢竟在過去的這一年裡,文壇誕生了太多優秀的中篇,像是此前路遙的那篇《人生》,同樣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極大的轟動。
江弦徹底晉升為名人,威風八麵,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轉載請求,每個星期都會有稿酬單給他送來。
還有不少高校的團委和文學社邀請他去講座。
他忙裡偷閒,終於在一個午後,完成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