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又練廢了一個號(2 / 2)

江國慶和饒月梅正滿臉喜色,這是剛在外麵顯擺完自家的勞模兒子,這會兒一聽江珂這個決定,仿佛迎頭被劈了一道雷電。

倆人畢竟過了這麼多年普通人的日子,意識形態也仍停留在普通家庭的意識形態當中。

當演員?

這話聽著跟天方夜譚似的。

“爸媽,你們不用覺得奇怪。”

江弦勸說道:“我和朱琳都在北影廠工作,想進演藝圈,彆人找不到門路、進不去,對咱家來說是什麼難事兒嗎?這樣吧,隻要您二老不反對,我就給老三安排。”

“唉。”

江國慶痛心疾首。

他就指望著老江家能出個大學生。

江琴那會兒沒這個條件,江弦自己找到了出路,最後的希望全在江珂身上。

如今一看。

又特麼練廢一個號。

“讓她去試試吧。”

饒月梅開了口,“江珂那成績也不是一塊兒學習的料子,能當上演員也不比上大學差多少,你看人朱琳,這孩子演員當的不也挺好的麼。”

“媽,朱琳可是研究生。”江弦提醒一句。

“噢,對。”

饒月梅後知後覺,又開始為閨女的前程擔憂。

這事兒就這麼定了下來,江弦一想感覺還有點兒奇異。

他是混文學圈的,朱琳是混演藝圈的,而如今,朱琳的妹妹朱虹要往文學道路上發展,他妹妹江珂則是往演藝道路上靠攏。

這天早上,他又和張藝謀、陳皚鴿他們幾個碰了個麵。

“頭兒。”陳皚鴿一見著他很是熱情。

他們幾個人馬上就要畢業了,正在為將被分配去的電影廠發愁。

“我們想留在京城裡,你看能不能給我們弄進北影廠?”陳皚鴿試探著問。

“得了吧,你爸都給你弄不進去,我能給你弄進去麼。”江弦沒好氣兒的說。

以前還是太高看陳皚鴿了,這廝導演水平實在一般,逮住個電影能吃個一輩子,還是讓他拍他的三部曲自個玩兒去吧。

相比之下,隻論能力,江弦還是更欣賞老謀子。

這廝也沒啥後台,一畢業就被送去大西南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江弦琢磨著得想個辦法給他留在京城,他還要接著用他。

時間一晃又過去幾天。

江弦不打算讓江珂直接入行演藝界,想著年後安排江珂先進中國戲曲學校去學習。

這個學校是新中國第一所戲曲藝術學校,知名校友很多,比如屠洪剛,12歲就進去學習了。

82年的春節仍舊沒有春節聯歡晚會,隻有個類似單位晚會的節目,並不是現場直播,錄製時間是陽曆的1月1號。

朱琳匆匆從片場回來,和江弦過了個團圓年就匆匆走了。

年後,第一屆“十月文學獎”的授獎儀式就要開辦了。

蔣子龍的一篇《開拓者》也獲獎,他早早從天津來到京城,住進了江弦家的四合院兒裡,這天一早,同江弦一塊兒往頒獎現場去。

這一屆在京城頒獎,後來頒獎儀式固定在了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

《十月》作為文壇當中不可忽視的重量級雜誌,這次頒獎辦的是風風光光。

中作協的書記馮沐,時任文化副部長、中作協副主席的陳荒煤都出席了這次頒獎,可以說給足了《十月》這冊雜誌麵子。

江弦和蔣子龍一路閒聊,蔣子龍又是長籲短歎:“你小子,凡是頒獎就不能安生的拿一回獎,總得讓我們襯托襯托。”

“這你可不能怪我。”江弦笑嗬嗬的說。

《十月》是國內唯一一冊集短篇、中篇、長篇、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於一身的大刊。

在第一屆“《十月》文學獎”獲獎篇目當中類彆眾多。

《高山下的花環》獲得了“中篇”類彆的“特彆榮譽獎”。

《天下第一樓》則獲得了“劇本”類彆的“特彆榮譽獎”。

這也意味著,江弦這回又是連捧兩座大獎。

蔣子龍心裡那叫一個鬱悶,在他印象裡,好像隻要江弦在場的頒獎儀式,他們這些作家總是被他遮掩的黯淡無光。

去年的全國優秀評選更加誇張,江弦這廝不光對作家們下手,就連編輯們都不放過。

《十月》的這次頒獎可是下了血本,除了京城,還邀請了不少

遠在上海的知名作家、評論家以及編輯。

《收獲》的李小林就在此列,一見到江弦,就和他聊起《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篇。

“你這個京城人,怎麼把上海寫的那麼有味道?”李小林驚訝說。

她雖然是成都人,但在上海生活已久,算是半個上海人,可是看了江弦的這篇以後,她覺得自己這麼多年在上海真是白活了。

什麼大上海的鐵公雞、味之素還有文章裡的那些個老上海話“汽車當中走,馬路如虎口”,江弦可以說是運用自如、信手拈來。

“我姐夫就是地道的上海人,之前寫過一次老上海的給他,在這方麵積累了些經驗。”江弦解釋說。

李小林點點頭,“你在京城,估計不知道你這篇在南方有多火,就說上海,現在全上海的年輕男人夢中情人都是小金寶,年輕女人又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小金寶。”

“男人對小金寶有所幻想我能理解,女人為什麼想成為小金寶?小金寶自己都討厭自己,怎麼還想要成為她?”

“這不就是年輕嘛,都單純的跟小阿嬌似的。”

李小林笑著解釋,“你把小金寶那麼瀟灑,活脫脫一個萬人迷,一個歌舞皇後,她們當然覺得成為小金寶那樣的女人特彆好,你啊,就是把這個角色寫的太漂亮了。”

“這真是”

江弦反應過來以後,無奈的搖搖頭。

《外婆橋》裡寫的已經很清楚了,小阿嬌在結局憧憬著成為下一個小金寶,這是定死了的,女人逃不脫對小金寶光鮮亮麗生活的憧憬,至於其他,便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李小林又告訴江弦,81年第6期《收獲》的發行量相當不錯。

之前《收獲》的發行量一直穩定在二三十萬份,81年第6期的發行以後,他們在上個月就已經加印了10萬份,按照目前的銷售趨勢,估計很快就會迎來下一次的加印。

“徐老先生!”

李小林拉住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給江弦介紹這人叫徐中玉,從事教育工作,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擔任著名文藝理論刊物《文藝理論研究》的副主編,之前還給江弦的《外婆橋》寫過一篇文學評論。

“沒想到您也來了。”江弦聽過徐中玉的名頭,禮貌的問候了一句。

徐中玉見到他就很開心,“江弦,我這次過來就是為了見見你。”

“見我?”江弦有些疑惑。

徐中玉笑嗬嗬的說,“我知道你對現代派文學很有見解。

你敢不敢給我們《文藝理論研究》寫一篇文學理論,談談現在這個爭議最大的現代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