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
路遙喊了一聲,和陳忠實打了招呼。
外界常有陝西文學的“三駕馬車”之說,說的就是路遙、陳忠實、賈平凹。
這三人不僅是陝西作家群的主將,私底下的關係也非常地好。
路遙是非常尊敬陳忠實的。
陳忠實年紀稍微大一點,今年差不多四十,和路遙之間亦友亦師。
“忠實同誌。”江弦也笑著喊了一聲。
江弦和陳忠實之前就見過麵,兩個人都認識對方。
那是第二屆的全國優秀評選,陳忠實的短篇《信任》獲獎。
就在人民的大禮堂,在路遙的介紹下,江弦和他互相道賀握手,算是匆匆一麵。
陳忠實輕笑道:“我說是誰呢,讓路遙同誌這樣平時沉默寡言的人,今天說的話這麼多。”
路遙這個人性格內向,心氣很重,平時話也不多,有一點不順的事心裡總憋著。
江弦和陳忠實熱情的握手。
江弦手上繭子就不少了,卻能感覺到陳忠實手上繭子更多。
“《紅高粱》我也讀過了,瑰麗而奇幻。”
陳忠實直言閱讀《紅高粱》的感受。
當著路遙的麵,他一臉真摯的評價說:
“如果把《紅高粱》比作一幅意蘊深厚的油畫,我截止到目前的所有作品,頂多隻算是不大高明的連環畫。”
“您過獎了。”江弦不大好意思的自謙一句。
雖然陳忠實那本為他“墊棺作枕”的《白鹿原》還未問世,但他已取得的文學成就絕對不算低。
“抽煙、抽煙。”
路遙從兜裡抽出一包“恭賀新禧”,這煙可不便宜,一包8塊,檔次非常的高。
“今天可沾江弦同誌的福了。”陳忠實笑著說,“路遙同誌抽的煙可都是好煙,他這一天三包昂貴的香煙,6年我估計能抽掉三五套房子。”
“抽吧抽吧。”路遙一臉的無所謂。
江弦知道他是在裝逼,在打腫臉充胖子。
這會的煙民中總是有一種隱性的競爭氛圍,路遙就是競爭者之一。
彆人抽金絲猴的時候,路遙抽黃果樹。
彆人抽黃果樹了,他改抽中華。
總之就總是要比彆人高出一個檔次。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出身於我這樣背景的人,最大的挑戰在於自卑感,所以需要更加突出地展現自己來抵消內心的不安。”
路遙身上有兩樣東西時刻必備,一個就是價格昂貴的香煙,另一個是咖啡。
沒錯,咖啡。
路遙在80年代初期就開始喝咖啡了,喝的是剛進入中國的“三合一”袋裝的麥斯威爾咖啡。
這個時候,咖啡店很少,而且價格價格昂貴,定位是高消費人群,沒有多少人喝得起。
但路遙經常喝。
像這會已經進入中國的雀巢咖啡,這稱得上是最稀罕最昂貴也最時髦的飲料。
路遙一買就是好幾罐。
此外,路遙參加會議等從來不吃組織方安排的夥食,都是去咖啡店吃西式早餐,一頓飯的花費要抵得上一般人好幾天的花銷。
三人說著話,進到《延河》編輯王觀勝宿辦合一的屋子。
王觀勝對江弦的到來感到一陣驚喜。
“我才看的報紙,恭喜江弦同誌你獲得金雞獎。”
“喲,謝謝、謝謝。”
“很喜歡你那篇《高山下的花環》!軍人群像寫的真好!”
王觀勝以前當過兵,對《花環》這本軍旅文學作品有著彆樣的情感。
這會兒每人手上都夾著煙,路遙便又掏出一支煙遞給王觀勝。
“抽煙。”
“你怎麼總抽這麼好的煙?”
王觀勝從他手裡接過香煙,看了一眼牌子,“路遙同誌,把煙的檔次往下降降,稿子都是你辛辛苦苦寫出來的,彆把稿費全給這麼糟蹋了。”
他勸解也是好心,哪料到路遙不光不聽,還振振有詞:
“我抽這種煙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怎麼說?”
“你們不明白,我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而是為營造一種相對莊嚴的心情,保持莊嚴的心情,為的是進行莊嚴的工作。”
“而且觀勝同誌,我舉一個例子。
我抽的煙五塊錢一包,你抽的煙六毛錢一包,我敬你的煙,你抽著舒服,你遞給我的煙,我純粹就不接。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自卑和我的自信哪一種是可以避免的呢?
不論你此時的心情是慚愧也好,無奈也好,不平也好,甚至眼紅也好,但在總體上,你已經被這件‘煙事’給壓住了,已經沒有觀察我們交談的興趣了,更談不上評判。
而我卻不一樣。
我會有滋有味地邊抽煙邊看你的表情,揣摩你的心情。”
王觀
勝無奈的看向江弦和陳忠實,倒也不覺得生氣,他們之間相當熟絡,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路遙這樣的說辭。
江弦笑笑沒說話。
每個作家性格都是很怪異的,路遙這樣的個性,即便是他,也沒辦法輕易改變。
“聊聊《紅高粱》吧。”陳忠實挑起個話頭,“這篇現在這麼火,好不容易逮到你這個作者,一定得好好的和你聊聊。”
“是啊。”
王觀勝激動的看向江弦,“我第一次看完這篇的時候,真是被震撼到了,原來還可以這樣子寫,老實講,看完以後我還有點不甘心。”
“怎麼個不甘心?”江弦問。
王觀勝輕笑一聲,“你這篇,寫的是膠東地區的抗戰故事,我當時看完就想,如今已經有寫出膠東平原上的傳奇和史詩了。
可我們陝西這片土地,我們這麼厚重的黃土高原,有多麼深層次的文化,有多麼挖掘不儘的故事,怎麼還從來沒有人去寫過。”
聽了王觀勝的話,幾人都陷入沉思。
陳忠實想了想,“我看《人生》應該算得上是一部。”
路遙擺了擺手,又散了幾根煙出去,“如果要說厚重,我覺得《人生》是不夠的,高加林跌宕起伏的命運隻局限在某個時期,沒有《紅高粱》當中濃烈的曆史氛圍。”
“要選的話,柳青的《創業史》應該能算的上。”江弦開口道。
對他的話,三個人都沒有反對,隻是都覺得還是不夠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