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媒體分析的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上市公司,都不值得以比起同行更貴的估值去買。但是,他們低估了——世界頂級企業家的眼光!
如果費雪還活著,那麼,他不會選擇摩托羅拉那樣的公司,而是會堅定的成為我的粉絲,持有我名下的上市公司股票幾十年,然後寫《如果投資成長股》,講述他投資維創係公司幾十年,獲得驚人回報的故事。”
費雪是巴菲特的15%的老師,另外85%是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的鼻祖,但他更喜歡撿便宜,就跟垃圾佬似的,不斷的翻找被低估的垃圾,進行套利。不否認他也研究成長股,但太過於謹慎,喜歡確定性的機會。
費雪則是一個身體力行的成長股投資者,巴菲特一開始跟他不熟,但後來買了費雪的書,一下子驚為天人,覺得相見恨晚。
而基本上,巴菲特主要也就推薦幾本書,兩本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其中《聰明的投資者》是格雷厄姆最後一本書,其還未出版的原稿是巴菲特啟蒙讀物。費雪的《怎樣選成長股》,很多觀念則是後來巴菲特不斷引用的金句。
另外,費雪也不是完全買成長股,他也寫過《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寢》這樣的書,實際上,保守型投資者不僅僅夜夜安寢,甚至收益率很牛逼呢!這跟《聰明的投資者》裡麵的論述,是異曲同工的。
基本上,後世很多的標榜價值投資的人,都是像複讀機一般,不斷的複讀,費雪、格雷厄姆、巴菲特等人的論述。
章茹對於老板這個人的自戀和無恥無話可說,想要找出一些理論來反駁。但她發現,絞儘腦汁居然沒法提出合理的反駁理由。反倒是,越是思考,越能想起劉森的各種實現沒人能理解,事後卻創造了驚人奇跡的戰略抉擇。
沒錯,企業家未必需要淵博的知識或者是無窮的創新能力,最最關鍵的還是能在企業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做出正確選擇的眼光。
如果做對了選擇,企業可能突破瓶頸,在原本的規模上,繼續向更大的市場規模發展。而做錯了判斷,即使保住原本的市場份額也很困難了,有時候,一係列的混亂決策,會讓一家原本業績很還很穩定的業界江河日下。
比如,香江的置地公司,在本該大力的擴張的時候,采取保守經營,眼睜睜的看著李嘉誠、包玉剛等人,發展成了新的地產新貴。
而到了70年代末香江地產熱過頭了,置地公司卻開始進行激進擴張,不斷的舉債投資地產項目。最終的結果是,吃肉沒有吃到,挨打的時候,少不了置地公司。可以說,因為錯誤的抉擇,置地公司在香江80年代初期,是虧損規模最大的地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