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零章 單核多核(1 / 2)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提升機器的性能,隻能靠著雙核、四核、六核、八核這種方式來實現?”

禹有澄笑著說道:

“沒錯!這一點,我倒是很佩服你。居然想到這種實用的辦法,單核性能短期內搞不上去,堆硬件保證性能的提升。”

這也不是劉偉正想出來的,而是後來進入21世紀之後,Y特爾和AMD公司,由於升級工藝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大。所以,開始了雙核、三核、四核、六核、八核芯片時代。

到了後來,用戶對單核心的CPU,連看一眼的想法都沒有,隻認多核,核心越多越強大,這逐漸成為市場共識。但是,用戶基本上不會認真的思考,由於程序優化的問題,大部分的情況下,隻會用到一核,其他的核心都在休息,即使多核心一起工作,也不等於是起到雙倍、四倍、八倍的性能提升,事實上,性能提升還是比較有限的。

但是,核心越多越強大這種概念,是很有市場的。大部分的消費者,在兩款性能差不多的機器勉強,發現一台機器的單核,一台的多核,多半是認為單核要比多核的性能差太多。但實際上,兩者性能差距沒有消費者想想的那麼大。

1985年3月,Y特爾公司在努力說服IBM要求他們采用386CPU,而IBM公司卻是虛與委蛇,認為32位芯片應該是大型機的專利,作為微型計算機,IBM公司本來就擁有X86的專利使用授權,所以,IBM公司秘密的研究改進版本的286芯片,而對於Y特爾推薦的386卻不以為然。

這主要是因為PC陣營的技術領導權的爭奪戰爭,一開始,整個陣營絕對不會認為Y特爾的影響力會超過IBM。但是,後來IBM執著於改進286,而一部分的兼容機廠商使用了被IBM拒絕的386,從而出現了兼容機的性能超過IBM。

從此之後,IBM就徹底失去了對PC陣營的指手畫腳的資格,反而是Y特爾逐漸擁有了越來越高的影響力,它可以迫使軟件和硬件廠商適應Y特爾的新一代芯片技術,而不是Y特爾反過來迎合其他的合作夥伴。

實際上,PC真正霸業形成,那是在386時代。在286時代的PC,雖然市場占有率不低,但是,由於IBM公司跟PC兼容機廠商,以及跟Y特爾公司之間的勾心鬥角,使得其整個陣營存在內耗。

這時候,維創電子公司自然不會加入到底的16位芯片好還是32位芯片更好的爭論中。而是拋出了自己的多核心CPU概念!

所以,在85年開始,全世界的科技媒體專欄上,充斥著“個人電腦進入多核時代”的相關軟文,文章大麵積的吹捧多核心計算機優於單核心。

通過列舉大型計算機、超級計算機,都是多核心計算機,來證明多核心的優越性,想要擁有更高的性能,一顆CPU怎麼夠用?需要有兩顆、四顆,甚至更多!

“生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計算機從少量晶體管到集成大量晶體管,單核cpu相當於單細胞,而多顆CPU則相當於是多細胞。計算機從單核心到多核心是曆史和技術發展的必然性……”

這個輿論攻勢,自然是為了“盤古多核主機”進行造勢,雖然,目前盤古主機大部分的用戶,單核XRM16CPU的主機也覺得夠用了。

當然了,PC陣營的廠商,也雇傭了一大批的專家,駁斥了個人計算機應該上多核心的論點,認為多核堆砌出來的性能增幅,遠遠高於其付出的成本。

然而盤古主機裝備多核心的CPU,賣的比PC286主機更便宜,使得PC陣營的這些駁斥文章站不住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