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不解的問道:
“這是為什麼?”
技術人員說道:
“我們估計,是通過精選內存顆粒。篩選出頻率更高的顆粒。運行大型的程序,當然,首先要考慮顯存和內存的容量,容量不夠,根本就帶不動。而芯片的頻率之類是指標的次要的,我們以前沒有重視。
而R天堂這台街機,內存和顯存容量上沒有超過我們,但是無論是內存顆粒還是顯存顆粒,其頻率卻是遠遠超過市場上同類產品。
這說明,他們廣泛的進行了篩選,從同一批次的顆粒裡邊,把頻率更高的選取,用來提升性能。剩下的內存顆粒,才會出售給市場!”
實際上,也有一些DIY牛人,嫌市場上買的內存條的頻率不夠高,又懶得使用軟件超頻那麼低級的手段。於是,就自己買內存顆粒,選擇一些高頻率的顆粒,自己焊上去。
這種牛人,既需要精通半導體技術,還需要擁有強大的動手能力。當然了,半導體行業這種牛人很多,不少芯片工廠的創始人團隊,很多發家之初都沒有晶元加工能力,而是購買一些原料,自己焊接成產品,從而賺取原料跟產品之間的差價。
後來內存漲價之後,也有一些人為了省錢,並且,動手能力超強,也走上了自己動手做內存條的不歸路。之所以是不歸路,因為,手工製作的成功率很低,玩的就是心跳,玩都是賭博,稍微出錯之後,價格不菲的原料就報廢了。要是算總賬的話,大部分自己動手做內存的神人,更多是娛樂,不見得省錢。
實際上,後來工業化生產的內存也是一樣,同批次的內存顆粒刨去不合格的,它們之間的性能指標也有巨大的差異。
比如,現在主流的內存頻率是66mhz,但是如果精心篩選的話,從同一批產品中還能選出100MHZ頻率的內存顆粒。這樣的話,頻率是66MHZ的內存讀寫速度,肯定不如100MHZ的內存!
僅僅是內存主頻的性能高低不同,實際上,也足以影響到CPU、顯卡等等其他硬件的性能,提高內存的性能就可以帶動整機的性能提升。簡單說,這就是水桶效應的應用。
計算機某個配置存在短板,其他的硬件也不能發揮出最高的效率。
劉焱點了點頭,問道:
“這樣啊?這方麵,我們能做到嗎?”
肇若飛說道:
“可以!完全沒問題,以前,我們沒有重視對顆粒的頻率而已!即使是國際最好的半導體工廠,生產出來的芯片顆粒,其內存、顯示的容量或許是一樣的,但是頻率等等其他指標可能卻有所不同。
我們過去僅僅重視芯片的容量,隻要達到指標就可以用!沒有特意的選出最好的芯片,來打造旗艦產品!
現在既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後對於芯片進行更細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