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結束後,很多觀眾依然回味無窮,久久未離開現場。許久,掌聲不斷,現場的觀眾基本上都被這部電影的水平所折服。
《鴉片戰爭》電影上映當天,香江的一些晚報,或是第二天發行的晨報上,已經被這部大片的影評和資訊占滿了。
電影院線資源也更是眾星捧月,整個香江大約150家電影院將近80%的發行資源都安排給了《鴉片戰爭》。
畢竟,目前香江的娛樂圈影響力還是太小了,整個香江全年上映的電影,製作成本加起來,大概才能跟《鴉片戰爭》一部電影相比。而同期上映的電影,所有的預算加起來,也不及《鴉片戰爭》的零頭。
在500萬預算已經堪稱大片的時代,《鴉片戰爭》這種投資規模2500萬美元,換算成港元已經超過2億。所以即使再霸氣的劇組,也不會不自量力的跟這部電影打對台戲。
各大香江電影公司在知道《鴉片戰爭》的上映檔期之後,就自然退避三舍,將自家的電影發行日期延後,避免票房受損。
當然了,《鴉片戰爭》首映日的票房,也完全對得起檔期安排。首映日的票房就刷新香江單日票房紀錄,吸進329萬港元。與此同時,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票房總和,僅26.5萬,僅相當於《鴉片戰爭》的零頭。這樣的票房成績出爐之後,整個業界再度失語。
這除了因為同期對手太弱,有一定自知之明的電影投資人,都將上映日期錯開,而同期上映的都是一些湊數。與此同時,這也跟《鴉片戰爭》的電影票價格上漲有關。
目前香江電影原先的票價大約在10港元左右。即使是一些大熱的電影,票價也很少超過15港元。有些冷門的檔期和電影,票價甚至會打折到5港元。
但是,《鴉片戰爭》的平均票價就達20港元。一部分處於黃金地段的旗艦影院,票價更是賣到了35港元。
香江大部分電影都屬於粗製濫造,自然不敢過分的提高票價,一般都是走薄利多銷路線,希望能以較低的票價吸引觀眾入席。
但像是《鴉片戰爭》這樣精致的大作,即使是全世界範圍內,也是不多見的。
達到《鴉片戰爭》這等程度的電影,大部分是好萊塢製作,但好萊塢這個年代由於電腦特效技術還未成熟,並且,語言文化方麵還是有一定障礙,所以,在這個年代在亞洲市場,並未形成絕對碾壓的實力。
但《鴉片戰爭》不存在語言文化障礙,質量上卻達到了這個年代所有華語片不能契機的高度。電影後期特效技術方麵,甚至比現在的好萊塢還略高一籌。
僅以視覺衝擊這個特效大片的標準衡量,《鴉片戰爭》已屬於絕對合格的特效大片。
在這部電影上映不久,整個業界到處都是在分析,《鴉片戰爭》火爆之秘。
《明報》娛樂版一篇文章旗幟鮮明的把《鴉片戰爭》的成功歸結於投資預算,當然了,這也算是絕大部分的成功理由:
“香江電影從廉價的小製作,逐漸走向大片時代,這是未來畢竟之路。
維創係旗下菲利克斯動畫出品的《阿瓦隆這庭》和維創影視公司出品的《鴉片戰爭》都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