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此一時,彼一時也。我們正與劉藩鏖戰,分身乏術,死鷹嶺當然可以視而不見,如果形勢有變,我們與劉藩言和休戰,死鷹嶺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一旦聯軍雄兵壓境,他們有幾分信心守住地盤?遲早將他們驅趕入永嘉郡,淪為難民,全盤皆失。”
馬藩不知道的是,雄鷹嶺遠在前年底滅宋八斤之後,或者說早在決定於上寧府起事之初,馬藩就是前期非滅不可的重點目標,和是不可能的,在兵力、實力皆不足的情況下,防守反擊至少比進攻好打。
無論你嚇或不嚇,這一仗都打定了,東線集群已經組建,清平子、宮疏雨已準備好離開雄鷹嶺,入駐扶風郡城指揮,你以為是開玩笑!區彆隻在於,是繼續與劉藩對峙,保住閩喉郡等地盤,還是言和收兵,全力與馬藩一戰,底定上寧府大局。
四月中旬,長史馬其善代表馬藩前往長樂郡,會見劉元和,協商易郡之事,還算順利,但劉元和堅持一點,可以與楊梓規議和,但決不與死鷹嶺妥協,非打不可。
罵歸罵,撤歸撤,彆看劉元和表麵上對關氏父子大發脾氣,氣頭過去,心裡還是念著舊情,要為關三刀報仇。
馬其善請示馬驍駿後,同意劉藩堅持的與雄鷹嶺一決雌雄,約定馬藩攻打黑水江以東,劉藩攻打黑水江以西,齊頭並進。馬藩也堅持一點,如果孟藩不先挑起戰爭,隻警戒,劉藩與孟藩之間的戰事,六合郡不插手。
基本上敲定議和之事,劉元和親自南下,拜會楊梓規,商談罷兵和議,這位與江陵府鏖戰,又與自己方交鋒,才是真正需要休養生息的人。
見完劉元和,要說楊梓規不心動,肯定是假的,但雄鷹嶺一力促成了他與江陵府和解,避免了滅藩之禍,對楊藩有大恩,雙方又並肩作戰,聯手拿下大片疆土,按約定,幾乎都送給了楊藩,雄鷹嶺基本上還停留在之前所占郡縣,算是有了深厚友誼,也不能視而不見。
因之,楊梓規帶著孟都子,親自去閩喉郡見趙武、左師丘、申長胥,說了與劉元和會見之事,也提了目前楊藩麵臨的困難,希望雄鷹嶺方麵可以主動一些,最好聯係一下劉藩,爭取三方言和,劃分疆土,結束目前膠著的戰事,休養待機。
趙武等人不置可否,表示理解楊藩想與劉藩和解之心,至於兩藩是否議和,又議到什麼程度,雄鷹嶺尊重楊藩的決定,不做乾涉。隻提了一點要求,楊藩必須保證蒙岡縣至石塘縣一線往西側翼的安全,不能讓任何勢力自西威脅我部側翼。
雄鷹嶺不明確反對,楊梓規也鬆了一口氣,無論講恩情,還是雙方愉快的合作及雄鷹嶺之軍的戰鬥力,他都不想雙方發生衝突,畢竟楊藩也不是高枕而臥,要是雄鷹嶺一怒之下,聯合江陵府兩麵夾擊,後果不堪設想。
從閩喉郡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楊藩、劉藩的議和進入了正式談判階段,劉元和將之交給負責南線戰事的吳壹處理。
沒想到剛開始談,雙方就陷入了僵局。吳壹代表劉藩,承認楊藩對清全郡的所有權,表示不再討回,但要求楊藩鎮兵必須全部退出長樂郡範圍,將已攻占的長樂郡鎮、縣交還劉藩。
已經答應了雄鷹嶺要保障蒙岡至石塘一線西側的安全,要是讓出已攻占的長樂郡疆土,必然將蒙岡縣西翼暴露在劉藩鎮兵麵前,則違背了契約精神,楊梓規不答應,要求雙方按現在所占疆域進行劃界。
雙方僵持不下,沒有實質性進展,但也很有默契的沒有再交鋒。為了應對馬藩,趙武等人也按兵不動,隻加強北線及黑水江防務。劉藩的重心已往北偏移,雖然有約,也不想在南部與雄鷹嶺死耗,並沒有主動進攻。
南線戰事算是平息下來,大家都獲得了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