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鄉賢祠(二)(1 / 2)

韓四當官 卓牧閒 4086 字 11個月前

,最快更新韓四當官最新章節!

重慶會館的鄉賢祠隻會供奉本朝的重慶府籍鄉賢名宦,而論出人才重慶府轄下十四州縣雖與江浙的那些州縣無法相提並論,但自順治朝以來也出了不少進士。鄉賢祠就那麼大,掛不下所有鄉賢名宦的畫像,隻能一個州縣選一位,其他進士隻能勒石立碑。

敖家在榮昌是名門望族,可包括敖彤臣自個兒在內本朝攏共隻出了兩個進士,他堂伯無論學問、仕途都無法與其他州縣的進士媲美,真要是比的話甚至都排不上號,韓秀峰卻要把他堂伯敖右賢的畫像請進鄉賢祠,敖彤臣豈能不感激。

一想到堂伯的畫像能與周煌的畫像掛在一起受在京同鄉們祭拜,敖彤臣就激動的睡不著覺,連夜爬起來讓家人筆墨伺候,給遠在榮昌老家的族老修書,告訴族老這一天大的喜訊,請族老請最好的畫師照祠堂裡的像臨摹一幅,臨摹好之後趕緊差人送京城來。

會館翻建的很快,他生怕趕不上。第二天一早,他親自去了一趟“日升昌”,花了五十兩銀子,請“日升昌”走八百裡加急,總之信越快送到越好!

“日升昌”正好要幫重慶會館核實兩千兩彙票的事,正好要走兵部的門路去信核實,這銀子不賺白不賺,掌櫃的不光痛痛快快答應下來,而且保證在二十日內送到。

事實上他應該感激,因為韓秀峰為送這天大的人情簡直絞儘了腦汁。

前前後後跑了好幾趟省館,查閱重慶府曆年來的進士名單,了解曆代進士的生平,這幾天反複權衡,總算有了個章程,就在他跟“日升昌”掌櫃的說話之時,韓秀峰也在北半截胡同跟吉雲飛說鄉賢祠的事。

“我估算過,鄉賢祠建起來之後能供奉十四位先賢的畫像,能供奉二十八位先賢的牌位。再刻一塊碑,把其他先賢的名字刻上。”韓秀峰指指早準備好的鄉賢祠草圖,補充道:“我想著我們不能隻管眼前不管今後,所以打算把這麵牆先空著。”

吉雲飛豈能聽不出他的言外之意,忍不住調侃道:“嗯,會館翻建一次不容易,鄉賢祠又隻有這麼點大,要是把四壁全用上,我吉博文的名字將來往哪兒刻?”

“吉老爺,您千萬彆誤會,我真不是那個意思。”

“我曉得,我是說應該留一麵牆。”吉雲飛提起頭,又笑看著韓秀峰問:“誌行,你打算供奉哪十四位先賢,又打算供奉那二十八位先賢的牌位?這你得想周全,要是不能服眾,彆說你這個首事乾不下去,連我都得被人罵!”

“吉老爺,其實我從您交代讓建鄉賢祠那天我就在琢磨這事。”

“有沒有琢磨出個所以然?”

“有個大致章程,不然我今兒個也不會跟您提這事。”

吉雲飛之前也想過,可這真不是能一碗水端平的事,要是讓這個先賢入鄉賢祠卻不讓另一位入,人家的後人肯定不會答應。可鄉賢祠就是供奉鄉賢的,不可能一個鄉賢也不供奉,想來想去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後來乾脆不想了,再後來因為忙這忙那兒竟忙忘了。

韓秀峰一說有了個大體的章程,吉雲飛脫口而出道:“既然有了章程咋不早說,趕緊說來聽聽!”

“好的,”韓秀峰從袖子裡摸出草擬的名單,不緩不慢地說:“吉老爺,自順治朝到現在,巴縣攏共出了十三位進士,我打算供奉順治十六年己亥科進士劉如漢的畫像,供奉乾隆元年恩科進士李為棟和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進士張錦的牌位。”

這幾個名字吉雲飛全聽說過,而且很喜歡甲辰科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進士張錦的詩詞,卻一時半會兒想不明白韓秀峰為啥在巴縣的十三位進士中選這三位,下意識問:“誌行,你選這三位有啥說道?”

“劉如漢雖隻是三甲一百九十一名,但卻是本朝我們巴縣的第一位進士!”韓秀峰笑了笑,接著道:“李為棟考得最好,中式名次二甲三十四名。張錦中式名次雖隻列三甲三十三名,可學問並不比一甲二甲差,這您比我懂,而且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吉雲飛沉吟道:“這麼選倒也是辦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