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艘包著鐵皮的木船,迎著海上的風浪艱難地前行著。
本來靠近海岸是可以減小風浪的,但那有可能被岸邊巡邏的明軍發現,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沿海明軍雖然不算多勇敢善戰,但自從俞大猷上任後,在張經的支持下,對沿海的明軍衛所進行了一番整頓,至少現在看見倭寇,掉頭就跑的現象大大減少了。
而這支倭寇部隊,是奔著太倉方向去的,自然不想沿路和明軍發生衝突,導致行程減慢。
羅文龍站在船頭,眉頭緊鎖,看著前方的風浪,心情複雜。
他按照蕭芹的信息,急匆匆地趕到登州衛,準備襲擊蕭風,結果船到中途,當地的眼線就駕著小船追上來,說蕭芹的消息又變了,蕭風帶隊去了南京,並且揚言從南京直奔上海。
蕭芹希望羅文龍趕往太倉,因為去上海必經過太倉衛,蕭芹表示他將調度蘇州、上海附近的白蓮教力量,與羅文龍共同在太倉夾擊蕭風。
羅文龍對蕭芹並不感冒,他肯聽蕭芹的意見,完全是因為嚴世藩。
當年羅文龍當江洋大盜之時,被朝廷抓捕後判了死刑,是嚴世藩看上了他的眉清目秀,花大錢把他救出來的。
本來嚴世藩是看中了羅文龍這個人,但經過一番交流後,嚴世藩真的看中了羅文龍這個人!
他意識到,羅文龍絕不僅僅是眉清目秀這麼簡單,不但是個能乾的人,而且還是個能乾的人!
所以嚴世藩打算把兩個人的關係從同誌關係,升級為同誌關係!
上麵的三句話,沒有一個是筆誤或錯彆字,理解不了的讀者,就請不要瞎理解了。
他果斷地給了羅文龍一筆錢,讓他遠離京城,到外麵去發展。畢竟羅文龍是從死囚牢房裡救出來的,嚴世藩再怎麼囂張,也不敢讓他在京城晃悠,隻能遠走高飛。
結果羅文龍這一飛飛的太遠了,直接飛躍了大海,飛到了倭國。在倭國裡,羅文龍留學了兩年,靠著眉清目秀和敢打敢拚,獲得了一個落腳點和一份產業。
但羅文龍牢記他此行不是為了移民倭國的,他是要幫嚴世藩培植一股勢力,準備一條最後的退路。
所以當羅文龍發現倭國各位將軍之間的村戰打得很熱鬨,戰敗一方的武士都流行跑到中國沿海打工時,敏感地意識到機會來了。
羅文龍在各支倭寇小分隊都流竄過,獲得了大量的人脈和信息。然後在嚴世藩的運作下,沿海的嚴黨官員,搞了一份臥底計劃書,說明羅文龍是奉命臥底,隨時可以洗白。
這份計劃書,是嚴世藩給羅文龍的退路,嚴世藩對羅文龍確實是很夠意思的,兩個人雙管齊下,互相給對方留好了退路。
羅文龍混啊混啊,終於憑借能力,從倭寇群體跳槽到了海盜群體,進入了徐海的創業團隊中。
當時徐海和汪直翻臉,自立門戶,雖然發展順利,但人才短缺。羅文龍長得就像個人才,說話也好聽,迅速獲得了徐海的賞識。
待倆人深入一交流,居然還是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徐海當即將羅文龍認為義子。
之後在羅文龍的協助下,徐海的勢力發展更加迅猛,成為了僅次於汪直集團的海盜團夥。
說到這裡,有必要說說海盜和倭寇的區彆。嚴格來說,對大明朝廷而言,這倆都是一路貨。但如果仔細區分,還是有一定分彆的。
倭寇肯定是海盜,但海盜不一定是倭寇。海盜的成分比倭寇更複雜,而且更熱衷於在海上搶掠打架。倭寇雖然也在海上搶掠,但更熱衷於在陸地上活動。
而且當時明朝沿海的海盜,還有很強的商業氣息,其主要獲利點並不是搶劫,而是走私!打劫隻是輔助動作!
倭寇則不同,倭寇的腦容量比較小,不具備商業意識,主要獲利點就是打劫,十分的沒有技術含量。
所以不管是汪直還是徐海,在被人稱為海盜時一般不會惱火,但如果被稱為倭寇,那就像模特被稱為外圍一樣,是一定會翻臉的。
羅文龍內有嚴世藩為內應,外有徐海做支柱,在海盜屆和倭寇屆都混得風生水起,甚至有人把他稱為“海上小諸葛”,每次行動基本都是占便宜的。
但上次配合蕭芹行動卻被蕭風給設計了,損兵折將,狼狽不堪。為此當蕭芹再次提出合作的時候,羅文龍心裡也是憋著一口氣,打算給蕭風點顏色瞧瞧。
羅文龍這次帶出了徐海手下中的三百名精銳,並且讓人聯絡了沿海的三支倭寇隊伍,每隻都有一百人左右,組成一個六百人的戰隊。
蕭風這邊出動了三千士兵,加上太倉衛的士兵,足有五千人之多,羅文龍隻帶著六百人,就敢進攻太倉,是不是瘋了?
事實上,羅文龍覺得這六百人都有點過於謹慎了。在沿海長期的戰鬥中,人們普遍認可的戰力對比,是一個倭寇至少打三十個明軍士兵。
彆覺得這事有點匪夷所思,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而且真實曆史上的記載,比這個還要狗血。
《明史.日本傳》裡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七日,一群倭寇從浙江省紹興府上虞縣登陸,占領了一處宅子,紹興知府劉錫率兵包圍了這群倭寇,卻被敵人趁夜突圍。
突圍還不算,突圍的路上還遇上了一個十分倒黴的,衣錦還鄉的禦史,這位禦史還沒來得及給以前說自己沒出息的鄉親們打打臉,就被倭寇給乾掉了。
之後這夥倭寇更是橫行杭州府,搶劫於潛、昌化二縣,一路橫掃打劫,甚至主動對逃跑的官兵進行截殺。最後一路打到南京!
那麼這夥戰鬥力爆棚,橫掃江南沿海的倭寇究竟有多少人呢?這個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因為考證的結果差距巨大,一種是說有五十三人,一種是說有七十二人,足足差了百分之四十……
計算下來,和倭寇交手的明軍士兵,累計至少也有五千人了,大概的比例是一比一百,人均半個楚霸王。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倭寇是為了自己在拚命,而明軍士兵,是為了自己在逃命,隻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一切。
當時的衛所兵,大部分都得不到訓練,平時連兵器都不拿,幾乎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區彆,除了跑得更快。
而軍人,和老百姓最關鍵的區彆,並不是戰鬥技巧,而是敢拚命的心。這是需要千錘百煉才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