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和大明在江南激戰數日後,羅刹人的耐心終於得到了回報。
江南戰事膠著,倭寇步步緊逼的消息不斷地傳到朝中,而蕭風預測的宣大一線戰事毫無動靜,很多文臣都坐不住了。
他們激烈地指責蕭風太過優柔寡斷,導致江南戰事不能取勝,其中以兵部給事中的言辭最為激烈。
“倭寇戰力非凡,當年幾十個倭寇就曾經打敗過幾千人的士兵,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如今三十萬倭寇登陸,蕭風僅以五十萬兵力迎敵,這豈不是狂妄自大嗎?
他是意圖建立不世功勳,故意不肯調動宣大及關外軍隊相助,想把功勞全都記在江南,記在他和胡宗憲的頭上。
可這般不顧大局,萬一倭寇勝利了,江浙之地落入倭寇之手,大明豈不淪陷半壁江山?”
丁汝夔不樂意了:“你怎麼如此口無遮攔?蕭大人親臨前線,與倭寇作戰,難道他不比你清楚倭寇的凶殘?
戚繼光和俞大猷訓練新軍,其戰力遠非當年的衛所兵可比。入世觀和國坊如今日夜趕工,提供武器彈藥。
蕭大人說過,倭寇準備了很久,剛一上來勢頭凶猛是正常的。過幾天後我們的主場優勢就該顯現出來了!”
兵部給事中冷笑道:“戚繼光和俞大猷,這都是蕭風的人。胡宗憲、徐渭,包括在海上未歸的水師。
汪直、徐海、唐順之,哪個不是蕭風的人?就連他調動的苗疆兵馬和山東兵馬,也都是他根基深厚之處。
這一戰若勝了,蕭風一黨的主要官員,人人都有大功,都要升官!到時整個朝廷都是蕭風的了!
若真能勝,我們也認了。可他這是冒險!宣大一線、山海關及關外之地,他的根基尚淺,所以不肯調兵使用,擔心分功!”
丁汝夔怒道:“宣大總督是仇鸞,寧錦一線是李成梁,山海關如今是楊照,這些人也都與蕭大人並肩作戰過,何談根基尚淺?”
兵部給事中笑道:“須知朋友也是有深淺的。仇總督忠於萬歲,李成梁和楊照與蕭風不過數麵之緣。
最重要的是,北方軍隊下麵的官兵都與蕭風不熟,而俞大猷和戚繼光掌控的部隊,卻大都是他們自己訓練出來的!”
丁汝夔喝道:“蕭大人說過,宣大和關外的軍隊不動,是為了防範漠北蒙古和羅刹人有異動!”
兵部給事中冷笑道:“如今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已歸順大明,且一盤散沙,豈敢造反?
漠北蒙古距離遙遠,兵力不多,就算有異動能威脅得了宣大防線嗎?至於說羅刹國,更是無稽之談!
羅刹國與大明距離遙遠,唯一離得近的地方,還有遼西道外的大山阻隔。雙方從未有過戰爭,這不是杞人憂天,就是危言聳聽!”
丁汝夔大怒:“你小小兵科給事中,豈敢妄議戰局,擾亂視聽?是誰指使你的?”
徐階微微咳了一聲:“丁大人,兵科給事中官職雖小,乃是言官,他身在兵科,討論戰局也談不上妄議。
老夫相信蕭大人絕無異心,但也擔心蕭大人會不會百密一疏,低估了倭寇這次的戰力和決心。
蕭大人之前說得太過決絕,也許此時礙於麵子,無法轉圜,我們是不是該幫蕭大人找個台階下呢?
如今北方毫無動靜,大批人馬囤積於此,而讓蕭大人隻能以目前江南的幾十萬人馬抵抗倭寇大軍。
萬一有個什麼閃失,不但蕭大人難辭其罪,大明半壁江山糜爛,更加可怕。因此於情於理,我們都不能坐等,也該群策群力啊。”
這番話說得就十分中聽了。自從蕭風逼著徐階捐了十萬兩銀子,幫他穩住了首輔之位後,徐階對蕭風的態度確實有很大的轉變。
他雖然仍然防著蕭風,但對蕭風已經很少主動發起攻擊,上次討論賦稅改革之事,他不肯出頭,就已經比較明確了。
但他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若是蕭風此時在江南已經取得大勝,那麼這些擔心自然都不存在了。
可此時南方戰事焦灼,而且傳回來的消息並沒有多樂觀,徐階身為首輔,不操心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還有個說不出口的擔心,就是蕭風此時已經手握天下兵馬,雖然萬歲篤定蕭風不會造反,可萬一呢?
萬一蕭風起了異心,誰能轄製?身為首輔,不能把朝廷的安危全放在蕭風的良心上,也不能都放在他留在京城的家眷上。
一個人如果真的起心動念,要當皇帝,彆說蕭風這些沒有血緣的女子家眷了,就是父母兒女都能放棄的。
所以徐階還是希望能有所製衡,讓內閣接管北方的軍隊,萬一蕭風有了異動,至少雙方能勢均力敵。
嘉靖沉吟不語,他也在心裡思考著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皇帝,他對蕭風的信任已經達到了頂峰,但要說一丁點疑慮都沒有,那是絕不可能的。
皇帝這種生物,其身體裡百分之九十的成分就是疑慮,去掉疑慮就像脫水一樣困難,絕不是喊一聲“我要脫水”就能行的。
對徐階的高段位發言,丁汝夔無法反駁,隻能閉嘴。朝堂之上,一時之間陷入了沉默。
就在這時,陸炳衝進朝堂,臉色發白,手中拿著錦衣衛的急報。鴿子飛得畢竟比馬要快,兵部的流星快馬還沒到京城呢。
“萬歲,倭寇偷襲南京,已經兵臨城下。南京陷入苦戰,此時情況如何,尚不可知。”
群臣震驚,惶恐萬分。嘉靖一下睜開了眼睛,臉色也沉了下去。
“徐階所言,不無道理。由京營總兵接手宣大及山海關兵權,立刻委派能員,調集軍隊,南下增援蕭風!”
仇鸞接到調兵的命令時,是十分詫異的,他反複確認來調兵的聖旨,確保不是有人從中搞鬼。
“蕭大人之前說過,就算南方打冒煙了,也不能調宣大的兵啊,這怎麼說變就變了呢?”
調兵的將軍官兒比仇鸞小不少,十分謙卑:“下官也不知道,這是聖旨,仇總督就彆為難下官了。”
仇鸞皺著眉頭,心裡十二萬分的不願意。
一方麵是他覺得這個命令不是蕭風下的,很可能是那幫文官忽悠了萬歲。
另一方麵調走大隊人馬,對他自己的安全很不利。蕭風給他測過字,言之鑿鑿地告訴他一定會有人來攻打他的,人少了仗還怎麼打?
可聖旨當前,不給兵是不行的。仇鸞眼珠一轉,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調兵的將軍先休息一下,自己去整理軍隊。
“林彤,把宣大防線上所有的老弱殘兵都給我挑出來,要挑夠三萬人!”
林彤被這個艱巨的任務驚呆了:“大人,這咋可能呢?咱們宣大整條防線也就是十多萬人,哪來的那麼多老弱殘兵啊!”
仇鸞想了想:“那就把剛招募進來的,還沒怎麼訓練的新兵也算上,能不能湊夠?”
林彤在心裡盤算了半天:“那也就是兩萬出頭,撐死了也到不了兩萬五,再多就不可能了。”
仇鸞點點頭:“差不多夠了。”
林彤吃了一驚:“大人,聖旨上說要調三萬人,你隻給兩萬出頭,不太行吧。”
仇鸞一揮手:“看我的,把調兵的將軍叫來。”
調兵的將軍來了,仇鸞給了他一個名冊,三萬人,個個真名實姓,童叟無欺的三萬人。
因為事情緊急,調兵的將軍讓這三萬人立刻集合,每五千人一隊,由下麵的軍官點名。
點名後就要馬上出發,好跟從山海關調來的士兵在路上會合,路上還要會合其他地方的兵,一路往南。
聽著調兵的將軍在陣列前一個個的點名,林彤心裡打鼓,臉上變色,卻見仇鸞鎮定自若,毫不驚慌。
那將軍點完三萬人,遲疑地看了看眼前的方陣,總覺得自己今天的眼神有點問題,這個人群感覺比三萬人要苗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