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寬城子(1 / 2)

“老袁,你這身衣裳不錯啊!”

列車在鐵軌上疾馳而過,伴隨著一陣陣“哐啷哐啷”的細微聲響。

頭等車廂內,袁新法坐在江連橫對麵,身穿一件綢麵對襟短褂,擼起袖口,緊緊箍著結實的小臂。

這身行頭,雖說談不上名貴貨色,但也絕不是普通人家能夠受用的料子。

袁新法給江家看了九年大門兒,凜冬酷暑,風吹雨打,始終任勞任怨,不曾有過任何閃失。

多年以來,他也漸漸習慣了這身份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倒不是說看門兒的差事,能撈到多少油水,而是江家貴客如雲,他在大門口兒,迎來送往,時間久了,總能混個臉熟。

臉熟好辦事,僅此一項,袁家三口在省城裡,便享受到了許多便捷。

老話說,隻有起錯的名,沒有叫錯的號。

時間一久,袁新法竟也在奉天線上得了個諢名兒——老門神。

他本就不是惹是生非的人,現如今背靠大山,媳婦兒又是江家的長工,更沒人膽敢找他的碴兒。

眼看小日子越過越滋潤,英子不免欣喜感慨——得虧有東家照應,否則還不知道哪百輩子才能翻身呢!

可袁新法的臉上,卻常常伴著愁容。

他心裡很清楚,眼前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大約是性格使然,袁新法總是時刻準備著,不願有所虧欠。

即便如此,頭一次跟著江連橫出差,心裡還是難免有點緊張。

聽見東家問話,袁新法隻是“唔”了一聲,搓了搓手,脖子一縮,就算是回應了。

“新衣裳?”江連橫追問,“你媳婦兒給你買的吧?”

“是……”

“你兒子咋樣了,現在也該念中學了吧?”

“對……”

“打算繼續念下去,還是準備出來乾點啥?”

“沒想好,都行……”

江連橫咂了咂嘴,不覺抱起胳膊,轉頭看向窗外,不再言語。

這袁新法簡直是個悶葫蘆,艮啾啾的,問什麼答什麼,半句廢話沒有,簡直沒法跟他聊天解悶兒。

過道對麵的座位上,楊剌子幾人倒是嘮得正歡。

可江連橫卻搭不上話,他一開口,幾個“響子”就立馬嚴肅起來,不苟言笑,隻管聽命辦事。

說到底,東家畢竟是東家,大夥兒對他總是有點畏懼。

除了趙國硯幾人以外,江連橫早已沒法再跟手下的弟兄打成一片了。

身為龍頭,他得端著,有時候覺得挺累,卻又不得不這樣。

從奉天到寬城子,車程將近大半天的光景。

途中百無聊賴,隻好閉目養神,昏昏沉沉,半夢半醒。

也不知究竟過了多長時間,隻覺得腦袋在車窗上猛磕了一下,再睜眼時,便已抵達寬城子火車站。

寬城子雖然不是省府,但卻是南滿、北滿鐵路的交彙點,南來北往,商業繁盛。…。。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地取代省府的地位,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偌大的車站牌子上,同時標有日俄漢字,雖是內陸城市,竟也沾了點國際氣息。

江連橫等人下了火車,前來接站的,自然又是趙國硯。

這些年來,趙國硯早就習慣了打頭陣。

今兒一早,他接了電報,便立馬帶人來站前廣場等候。

兩人碰頭,趙國硯連忙迎上去,問:“東家,怎麼突然想著要去寧安了?”

江連橫擺擺手道:“嗐,邊走邊說吧!”

“那行,我去叫個車。”

“拉倒拉倒,剛才腿都坐麻了,溜達著過去吧!”

趙國硯應了一聲,旋即跟著江連橫,並肩朝老城區走去。

時下正值下晌,豔陽高照,綠樹成蔭,遠天晴空萬裡,不見片雲孤影。

眾人走得輕鬆愜意,不急不緩。

寬城子火車站雖說地處南滿、北滿交界,但腳下這塊地,還是歸屬於東洋管轄。

從東洋附屬地到老城區,其間要途徑一條暗渠,名為“頭道溝”,溝上有一座石橋,名為“東洋橋”。

顧名思義,這是小東洋出資修的橋。

橋寬將近二十米,可供車馬行人往來,因為連通老城區和附屬地,當地百姓便將其稱為“陰陽界”。

石橋北側,有座紅磚小樓,便是東洋警務所。

平日裡常有三兩個“黑帽子”把守橋頭,腰間彆著皮殼手槍,或佩短刀,或佩長劍,趾高氣昂,威風八麵。

老城區裡的“蜂麻燕雀,橫葛藍榮”,若是不小心失了手,引來巡警追捕,彆怕,隻管悶頭朝這橋上跑。

一旦過了這座橋,那便是東洋轄區。

“黑帽子”立在橋頭,挑釁似地仰起下巴,老城區的巡警就隻能望而卻步。

再看那漏網的歹徒,當即嬉皮笑臉地湊到“黑帽子”身邊,交了“過路費”,便可大搖大擺地逍遙法外。

當然,這類老合,多半是野路子出身,沒有師承。

凡是正兒八經在線上混的,多半也不會淪落到被巡警當街追拿的地步。

對那些野路子老合而言,反正開張就得孝敬老柴,不是給洋老柴上貢,就是給華老柴上貢,給誰不是給?

華人巡警追到此處,全都氣得咬牙切齒,忍不住跺腳咒罵:

“小癟犢子,給鬼子上貢,他媽的不愛國呀!”

這事兒是趙國硯前兩天親眼所見,行至橋頭時,便忍不住提了幾句。

江連橫聽罷,哈哈一笑,憋悶了大半天的心情,此刻總算是敞亮了不少,旋即又把動身前往寧安的緣由說了一遍。

趙國硯點點頭,倒也沒什麼異議。

“對了,保險理賠的事兒,都辦好了吧?”江連橫忽然問。

趙國硯慚愧道:“該賠償的,都已經賠償好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