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心動(1 / 2)

“請主公放心,末將一定會訓練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鐵血騎兵。”

得到王羽的承諾後,王循便利用家族的優勢,計劃招募鐵匠十幾人,除此之外,王循還命人收購镔鐵,生鐵,加起來足足有上萬斤!

镔鐵,是古代的一種鋼鐵,把表麵磨光再用腐蝕劑處理,可見花紋,又稱“賓鐵”。

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卷六,镔鐵有旋螺花、芝麻雪花;

常用的腐蝕劑為金絲礬,又名黃礬。

镔鐵原產波斯、罽賓、印度等地,約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

此後中國,也掌握了製煉镔鐵的技術。

古代中近東、南亞有花紋的鋼器分為兩大類:一種以印度烏茨鋼為原料製成;一種以高碳鋼和熟鐵疊打而成。

唐慧林《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五所镔鐵“以諸鐵和合”,當指後者。

镔鐵主要用來製作刀劍,镔鐵劍極其鋒利,有著“吹毛透風”之譽。

不過,可能是王羽穿越的蝴蝶效應,亦或是這個時代本就是一個平行世界,原本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镔鐵,在戰國末期就橫空出世了。

而造成這一切結果的主角,就是那位,如果不是因為镔鐵的橫空出世,秦國想要一統六國,不知還得延續多久!

隻不過,那時候的镔鐵產量極低,能夠使用镔鐵的人,基本上就是將軍和精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镔鐵的產量緩緩提上來,如今已經不是那麼罕見,但是它的價格可以依舊不低。

正因如此,縱然是王家財大氣粗,王循也隻能派人購買兩千斤镔鐵,剩下的都是普通的生鐵,還有百煉鋼。

鎧甲的材料購買後,剩下的就是戰馬了,不過現在的大漢還沒有徹底大亂,戰馬雖然稀缺,但還不至於那麼昂貴,王循想要買五百匹戰馬,還是很容易的。

於是乎,義勇莊內便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大練兵。

對於這些莊勇,王羽自然不會氣,不僅發的有錢財,還管吃管住!

……………………

要知道,漢朝可不是後世的軍隊,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漢代的大部分時間,隻有給軍官發放俸祿的記載,而沒有給士兵薪水的隻言片語。

以出土的居延漢簡記載,漢朝不同級彆的邊防軍官,分彆能拿到每月六百錢,到每月一萬六千錢不等的俸祿。

比如“右塞尉”所得的俸祿是“七月儘九月積三月奉用錢六千”,三個月的工資大概是六千錢,平均每月兩千錢。

十個月才能得到一馬蹄金的俸祿!

而當兵,則是沒軍餉的。

這是因為兩漢時期,國家更是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義務兵製。

據《漢官儀》記載:“民年二十三歲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

也就是,每個成年男子,從二十三歲開始,就要服兵役了。

當時,兵役與徭役一樣,是民眾的義務,國家不給錢。

可能有人問了,不給錢,那要當多長時間呢?

其實,當時當兵有三種,一種是到中央作“衛”兵,相當於京都的衛戍區,一般服役期為一年,由地方選派。

這種兵雖然離家遠,但待遇高啊,來回旅費由中央朝廷供給,初到和期滿退役,皇帝還會備酒席款宴,平時穿的吃的,也不要衛兵們自己花錢。

至於第二種,則是到邊郡地區作“戍”卒,期限要求很短,隻有三,這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老製度。

但漢代的疆域遼闊,走那麼老遠,還要自己出吃喝,一切費用都要自己擔負,實在不現實,沒人願意去。

於是當時朝廷規定,凡是不願去當“戍”卒的,繳納300錢,就可以免戍。

如果有10個人不去,那朝廷就應該收3000錢的免戍費,然後朝廷再用這些錢來雇人去的,一去就是30,被雇的人於是就得了錢。

至於第三種,則是在原地方服兵“役”,這就啥也沒有了。

當然了,如果發生戰爭,國家還是要緊急征兵的,例如以後的黃巾起義,這時候也是基本上沒有軍餉發放,想要……兄弟們上戰場自己搶吧!

當然,雖然不發餉,但吃喝總是有的,每位戍卒不僅發糧食,有時還要發食鹽。

東漢末期,軍隊中也出現了軍屯,由駐軍屯田自給。

來去,其實就是一點,那就是這個時期,並無真正意義上的軍餉可言。

到三國時期也是如此!

比如曹魏實施的士家製度,士兵們基本沒啥自由,且世代都要當兵,根本談不上軍餉。

這一製度又被晉所承襲,一直持續到唐代才有所改觀。

可以,如果你是一名南北朝以前的士卒,可能根本沒有軍餉這個概念,能活到服役期結束、身體完好無損地回家,已經是謝謝地了。

所以,王羽針對這個情況,給眾人發餉錢,雖然不多,一人每月隻有一百錢,但足以讓這些人為之效死命!

這可比當兵要好多了!

畢竟,對於古代時期的受苦老百姓來,能夠填飽肚子就燒高香了。

如今,他們不僅可以填飽自己的肚子,每月還能領到一筆不斐的額外月錢,這讓他們對王羽更是無比感恩。

將莊勇交給王循訓練,商業交給白圭,王羽再次陷入甩手掌櫃的狀態。

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情況下,王羽慢悠悠的在洛陽街上漫步,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蔡邕的府邸前!

當王羽敲門拜訪時,才知道蔡邕不在府裡,因為他昨日受袁術之邀,出城踏青去了。

王羽瞬間尷尬了,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他是進去呢,還是不進去呢,在一番掙紮後,王羽還是選擇進去,進入大門裡麵。

看著直接進入蔡府的王羽,家仆直接呆立原地,雖然蔡邕多次過,隻要王羽前來蔡府,就不必彙報,任他隨意來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