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仁願疑兵退黃巾,海天無奈退大軍(1 / 2)

與此同時,黃巾主力大軍內。

“報……啟稟古將軍,有斥候探知大量的漢軍、出現在涿縣縣城之外,而且他們還打著‘郭’字大旗以及‘李’字大旗。”傳令兵當即傳達斥候發出的情報。

“什麼?郭字旗、李字旗、郭雍和李殿南他們,怎麼可能來的這麼快?”古隆賢一臉震驚的站了起來道。

古隆賢,太平天國名將,六歲隨父流落廣西,以打鐵為生,在清鹹豐元年參加太平軍起義,並於次年升任為右四軍兩司馬。

加入太平軍的第三年,在五月份升金副金四辛四監軍,七月份擢金四總製,守天京太平門,八月份封恩賞檢點。

第四年五月,升殿左三十九指揮。

八月,隨西征軍至湖北漢陽,旋退守田家鎮,以鐵鏈鎖長江,阻截湘軍水師下犯。

十二月,田家鎮失守,隨秦日綱等東退江西九江踞守小姑山,次年為檢點。

因韋昌輝之死,古隆賢隨同韋俊投降清軍,後與劉官芳等人臨陣反戈,重新回到太平軍之中,後參與摧毀清軍江南大營之役。

之後,再次投降清廷,不過他沒有貪戀權力,而是選擇了解甲歸鄉,保住了自己富貴的一生,算是太平軍少有的善終之人。

古隆賢的能力還是不錯的,統帥堪堪達到90點,不然柳海天也不會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和張克亮各自統領一軍人馬。

按照古隆賢的估算,哪怕郭雍大軍的行軍速度再厲害,從所駐守的地方出發,起碼也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涿縣縣城。

可結果呢,他卻是足足提前了兩天久到了。

出現如今的這種情況,隻有兩種可能:

第一,這支漢軍是張仁願布置的疑兵。

第二,在黃巾軍還沒有行動之前,郭雍就預感到了什麼,連忙和李殿南一同率軍出發。

對於這兩種結果,古隆賢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在他看來,這兩種緣由都有可能,甚至第二種的可能性還更大,畢竟他現在所麵對的對手,可是足智多謀的張仁願。

張仁願這些日子,在幽州黃巾軍中的名氣,可是到了一種全新的地步,就拿眼前這一個小小的涿郡來說,即便是到了現在,他依然還在漢軍的手中。

而會出現這種情況,自然跟張仁願的智計百出有關,正是因為他的軍事布置,使得幽州黃巾軍不少將領,都在他手上吃虧過。

這其中,就有眼前的古隆賢。

也正是因為這樣,張仁願才敢施展疑兵計,打的就是一個先入為主。

在眾多黃巾將領眼中,張仁願就是一個足智多謀、手段強硬,且無比難纏的家夥,再加上他還是並州那位安插在幽州的人,肯定有著自己的情報組織

如此,他能提前預判到黃巾軍的動向,好像也不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

就這樣,古隆賢給了自己一個看起來,非常可以信服理由,成功把自己說服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張仁願已經在幽州打出了聲名,再加上,他又是王羽派到幽州的一根釘子,才讓古隆賢這麼想,換了另一個人的話,疑兵之計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而現在,張仁願就是抓住古隆賢心中的想法,冒險使出這一計策出來,他既然已經出招,而壓力也轉移到古隆賢這裡。

擺在他眼前的隻有兩條路,第一條是撤軍,第二條就是繼續盯著張仁願的大軍。

可關鍵是,七萬黃巾主力,他一個人不可能全部帶著,而是他和張克亮一人一半,每人手中掌握三萬五千大軍。

若前來支援的人,真是郭雍和李殿南統帥的大軍,古隆賢可不認為,僅靠著他手中的三萬五千黃巾軍,就能抵擋得住兩萬餘漢軍。

畢竟,他和張克亮屬於是兵分兩路,行軍到現在,張克亮所部和他相距已經有八十裡,漢軍一旦到來這裡,他所在的部隊和漢軍開戰的話,古隆賢沒有這個自信,可以堅持一天。

畢竟,八十裡路,就算是急行軍也需要一天一夜,可以說,一旦漢軍援兵彙聚,憑他手上的這些人馬,隻有全軍覆沒這一個下場。

可關鍵是,來的援軍真的是郭雍和李殿南嗎?

古隆賢還是從中感覺到,有一絲的不對勁,但又說不出什麼,就在古隆賢掙紮之時,張仁願為他送上來了助攻,徹底打消了他所有的懷疑。

“報……啟稟古將軍,郭雍和李殿南所部抵達涿縣縣城後,張仁願就二話不說就率軍出城了,兩軍會師之後,漢軍大隊人馬就向我軍這邊來了。”

“果然如此,張仁願這廝真是狡詐。”聽到斥候從涿縣附近探知的消息後,古隆賢心中再無任何懷疑猶豫。

對於張仁願的兵力,他非常清楚,撐死也就兩萬人,如果不是郭雍和李殿南的五千大軍來到,他絕對不敢貿然出城。

畢竟,這種善謀之人,一般都喜歡求穩,況且,黃巾軍對人數本就比漢軍多得多,一旦漢軍被擊敗一次,那就是永無翻身之地。

也隻有郭雍和李殿南大軍的到來,給了張仁願足夠的底氣,統帥兩萬多人馬,正麵擊潰他和張克亮的七萬大軍。

畢竟,他也不知道,自己和張克亮已經兵分兩路了。

如果他們沒有分兵,憑借三倍於敵的兵力,古隆賢還敢領軍博上一博,但現在,他手中隻有三萬五千人馬,若是和漢軍交手,肯定不是對手。

一想到這裡,古隆賢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果斷下令道:“傳令下去,為了大局著想,我軍必須抓緊時間撤退,去和張將軍彙合,不能給漢軍留下,逐個擊破我軍的機會。”

“諾。”

就這樣,古隆賢的能力,在徹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三萬五千名黃巾軍,在他的指揮下,完全就是井然有序的撤退,一點都不給敵人留下空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