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
春節過後,李弘再一次恢複課業!這一次為李弘講解的依舊是太子師郭瑜。
“啟稟太子殿下,今日微臣所講的乃是漢武帝!”郭瑜拿著《史記》,凝重道。
他知道李治和武媚娘念念不忘征討高句麗,消滅這個中原宿敵,然而大唐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府兵畏戰逃亡,若是強行出兵,恐怕會重蹈隋煬帝覆轍。
如今能夠勸動李治和武媚娘的恐怕隻有太子李弘了。
“漢武帝!”
李弘來自後世,他自然對這個少年天子久聞大名,更知道其諡號漢武帝的由來。
隻是讓他無奈的是,對於征伐高句麗,李治和上官儀剛剛發生分歧,太子師郭瑜就開始給他講解漢武帝,意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自幼登上登基之後,在文景之治的積累下國力增強,政治上獨尊儒術,軍事上,擊潰匈奴、開拓西域、征服朝鮮、開拓閩越、開拓西南,可謂是千古一帝。”郭瑜盛讚漢武帝,將其從少年登基的一係列功績一一道來。
李弘聞言朗聲道:“漢武帝不愧是千古一帝,一雪前恥擊敗匈奴,創建大漢盛世,本宮日後若能繼承大統,定會成為漢武一般的帝王,不!本宮將要超越漢武!讓我大唐更進一步!”
郭瑜對李弘躬身一禮道:“臣相信太子日後定然能夠成為一代明君,然而太子應該清楚,剛極易折,盛極必衰,連年的征戰固然讓大漢疆域達到了極致,同時也讓大漢的國力消耗一空,如同烈火烹油一般,危如累卵,國內已經危機四伏。”
“最後漢武帝被迫下了輪台詔,停止征戰這才讓大漢轉危為安,饒是如此,大漢國力依舊由盛轉衰!而隋煬帝當年何嘗不是如此,可惜其沒有漢武帝的果斷,剛愎自用,以至於隋因強亡!”
“如今我大唐疆域達到了極盛,同樣屢屢對高句麗用兵無果,國內民怨滔天,逃兵不斷,和當初的漢武、隋煬何其相似,而陛下卻效仿隋煬帝執意用兵,恐怕我大唐將會重蹈隋以強亡的覆轍,還請太子殿下上奏勸解陛下停止用兵高句麗!”
聽著郭瑜言辭真切的懇求,以及擺在麵前的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逃兵案例,李弘不由陷入了沉默。
他知道高句麗的威脅,也理解李治必須要滅高句麗的決心,他剛剛說出了扶蘇不孝未能跟隨秦始皇的腳步,實乃不孝!而轉眼他就要反對李治攻打高句麗,未能跟隨李治,豈不是還是不孝!
然而他卻清楚,郭瑜所言也是事實,大唐看似四海升平,實則國內危機不斷,屢屢出現的逃兵就是最佳例子,而且問題甚為嚴重。
李弘鄭重的扶起郭瑜道:“恩師請起!本宮身為大唐太子,又是國之儲君,又豈能無視大唐安危!本宮這就上表向父皇母後陳情!”
“太子英明!”
郭瑜大為感動,李弘雖然屢屢曲解他的課業,但是能夠聽進他今日所言,也不枉他這些年儘力儘力的教導。
……………………
第二日,大朝會!
百官心中沉重,所有人都明白,帝後想要滅高句麗之心是何等的堅決,更彆說如今高句麗已經是三麵包圍,被大唐孤立,李治自然不願意放過千載難逢的機會。
然而他們乃是文官,最反感的就是戰爭,勞民傷財不說,還有違聖人仁道,更會讓那些原本就囂張的武將更加跋扈。
大明殿內!關於征討高句麗的議題再起。
“高句麗乃我大唐心腹大患,不可讓其有絲毫的喘息機會,大唐必滅高句麗。”李治堅決道。
“陛下三思,莫要重蹈隋煬帝之事!”上官儀苦心勸說道。
李治冷哼道:“當年父皇征討高句麗,難道也是重蹈隋煬帝之事。”
隋煬帝昏庸,三次攻打高句麗導致隋朝滅亡,難道太宗李世民也昏庸,不也同樣做出攻打高句麗的之事。
百官頓時默然,他們可以詆毀隋煬帝,卻不能詆毀英明神武的太宗。
上官儀硬著頭皮道:“太宗攜重兵攻打高句麗,靡費無度,卻無功而返,陛下不可不查。”
李治再道:“父皇無功而返,乃是一大遺憾,今日朕興兵滅高句麗,乃是繼承父皇之誌,此乃行孝之舉!”
李治見狀,直接拿孝義之名來壓上官儀。
上官儀一咬牙道:“太宗英明神武,自然無錯,陛下繼承父誌,實乃一片孝心,隻是今日並非滅高句麗良機。”
武媚娘見狀,將目光轉向為首的另一個老臣道:“李愛卿,你曾經跟隨先帝攻打高句麗,更是當世軍神,依你之見,如今可是滅高句麗的時機。”
霎那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武將最前方,此人正是大唐軍神李績!
上官儀眉頭一皺,李績向來以皇命是從,而且更是軍方的領袖,自然傾向於出兵。
果然,李績躬身道:“啟稟皇上皇後,如今隋煬帝和太宗雖然屢次征討高句麗無果,但是也大大削弱高句麗,陛下更是聯合新羅滅掉百濟,如今的高句麗國力削弱,又腹背受敵,的確是滅高句麗的時機。”
李績乃是當世軍神,兵法如神,其言滅高句麗的時機已到,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
“臣等讚同攻伐高句麗!”許敬宗趁機道。
“末將附議!”
一眾武將紛紛請命道。
“軍心可用,此戰我大唐必勝,傳旨,征兵十萬,滅高句麗!”李治當即下令道。
武媚娘立即起草詔令,準備徹底解決高句麗這個心腹之患。
上官儀頓時眉頭一皺,不由將目光投向太子師郭瑜,如今他們就要靠太子來勸解皇上皇後改變主意。
否則他們就隻能鋌而走險了,挾百官和一眾長安士子來倒逼皇上。
郭瑜見狀,會意點頭。
上官儀等人這才微微放心!太子仁孝和帝後關係融洽,希望能夠說服帝後。
“啟稟父皇母後,兒臣有本奏!”
就在此刻,李弘鄭重出列,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太子!”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太子竟然主動出頭。
武媚娘眼神一冷,她沒有想到這群文官竟然蠱惑太子來對抗父母,這不是要讓太子行不孝之事。
李治也是眉頭一皺,卻強忍怒氣,畢竟這可是太子在朝堂之上的第一本奏折,他不能不顧及其麵子。
“講!”李治深吸一口氣道。
“父皇要征兵十萬,一舉滅高句麗,根據大唐律令沒有及時報到的士兵全家都會被牽連,據兒臣所知,有些失期之士兵甚至沒被斷罪,家人就被囚禁人數眾多。”李弘朗聲道。
上官儀附和道:“太子仁慈,的確有此事。”
武媚娘和李治見狀頓時臉色難堪。
李弘繼續道:“士兵失期豈能不查而定罪,或許當中有人是因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是途遇山賊、渡河遭難、畏懼逃亡、身負重傷等多種情形,軍法卻要連坐他們的親屬。兒臣認為軍法該兼顧實情,如果不是戰死就被定罪或者備注逃亡,莫牽連他們的家屬。”
李治眉頭一皺,他自然知道李弘所言乃是實情,但是慈不掌兵,他必須趁著高句麗虛弱,趁其病要其命!
“更甚者兒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連坐之罪。”李弘再道。
“太子仁慈!”
一眾文官紛紛恭維道。
武媚娘見狀不由閃過一絲殺意,這些文官竟然將弘兒教的如此迂腐。、
李績看著李弘,眉頭一皺道:“太子仁慈,臣等佩服,然而太子可知,此策一出,天下逃兵定然加劇,我大唐若是無法征到充足的兵員,將會錯失滅掉高句麗的良機。
李弘對著李績微微頷首以示尊重,朗聲道:“相比於滅掉高句麗,本太子認為穩固我大唐江山才是重中之重,府兵製乃是我大唐的根基,而根據朝野情報,府兵紛紛逃亡,不願意服兵役,府兵製已經崩潰,我大唐江山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