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夜·店》的演員選擇(1 / 2)

拍電影前的第一件事是寫電影劇本,按理說應該是這樣的,但在80年代的香江來說,電影劇本更像是一個點子,此時的電影劇本不像未來那麼詳細。

如果說後世未來的電影劇本是一本情節豐富的小說,那麼80年代香江的電影劇本就隻是小說大綱,隻有骨乾框架,沒有血肉皮,隻等電影開拍時導演拿著一個所謂的電影劇本大綱,一拍腦袋開始拍,一邊拍一邊自己或全劇組的人一起群策群力的補全血肉皮。

此時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國家的娛樂圈裡的電影全都是導演中心製,導演的話語權最大。

不隻是香江如此,全世界的電影圈都是如此,情況或更好或更壞一點,差距相差不多,隻有遠在美洲的美利堅娛樂圈此時也僅僅隻比香江娛樂圈好一點點。

此時美利堅娛樂圈已經開始初步資本化整合完畢,電影產生體係初步開始完善,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產業技術日益進步,從以往的注重實景拍攝,逐漸向數字技術進發,到了90年代後,更是極大地降低影片的製作成本。

彼時,金融大資本進入娛樂圈攫取利益,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更好地服務電影產業,發展出LP+GP合夥人製片製度,即電影製片人中心製度應孕而生。

隻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這種製片製度是建立以製片人為核心,其他人做輔助的製片小組,考究劇本的市場價值,審核劇本和導演的匹配度,並聯合導演選擇演員、組建團隊,最後保證影片能夠上映並獲得回報。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好萊塢娛樂圈之地一步先步步先,外加自身世界警察叔叔的身份,一步步將好萊塢娛樂圈捧向世界神壇。

話說遠了,切回正題。

總而言之,電影界的發展,原本個人導演創作的藝術品電影越來越不吃香,轉向組織合力下的工業產品電影卻票房水漲船高,誰優誰劣暫且不表,再說個十萬字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隻能模糊的分成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兩大類。

那麼,喜劇電影屬於哪類電影呢?

顯然,藝術電影肯定算不上。

沒有一部藝術電影會是喜劇電影。

喜劇電影被分類到商業電影之中,但很離譜的是,幾乎所有賣作的喜劇電影的創作成功都是某個導演絕對的個人化屬性特色創作,比拍藝術電影還要難,放眼全球電影圈,也不過寥寥幾位喜劇之王。

默片時代的卓彆林。

未來香江的喜劇之王周星星。

美國好萊塢的喜劇之王金·凱瑞。

他們的電影都是個人化屬性特色的極致綻放。

認真來講,拍出一個好的喜劇電影可比藝術電影要難多了。

畢竟藝術電影還可以有定式,比如隻要加入社會底層陰暗麵的黑深殘屬性故事背景,加點極端思想,極端愛情方式,或者弄點情與欲的自由奔放倫理劇情等等,輕輕鬆鬆的都可以評得上是藝術電影。

可喜劇電影卻不同,隻有一個要求,如果你逗笑不了彆人,就是失敗。

這世上最難的三件事,從你口袋拿錢,讓你哭,讓你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