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接觸傳播,包括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以及隨身攜帶物品。
鑒於沒有醫護服以及手套,趙暘隻能強調勤以皂角洗手,且患者與醫者脫下的衣物需以沸水消毒等等。
包括飛沫傳播也是如此。
據李供奉所言,鑒於“疫氣”的“證實”,被派去疫地的醫者在這方麵早已有所防備,尤其是有經驗的醫者,他們會提醒年輕的同僚用草藥煙熏過的布蒙住口鼻才去見患者,變相起到了口罩的作用。
並且,醫者們隨身攜帶裝有藥材的香囊,一旦到了“疫氣”較重的狹室,就會用香囊抵住口鼻呼吸,也算是歪打正著。
但這還不夠,趙暘至少要讓他們知道瘟疫可以通過飛沫傳播。
空氣傳播也是類似的道理。
光是字麵解釋瘟疫的“原理”及傳播方式,內容便足足有兩千多字,趙暘隻寫了前五百個字就感覺手腕酸痛,一旁王中正瞧見,便自告奮勇代趙暘執筆,趙暘口述,他用筆記。
“中正,你這字……練過?”
看王中正寫了兩行字,趙暘的表情不免有些尷尬。
“是,宮內有人專門教,卑職等照著學……”
王中正謙虛道。
趙暘看了一眼其餘十名禦帶器械:“你等……都是?”
“是。”眾人頷首。
趙暘抿抿嘴做了一個古怪的表情。
好家夥,他居然是這裡寫字最難看的一個……不愧是大宋,連宦官都寫得一手好字。
雖然有些尷尬,但有王中正等人代筆,趙暘自然就輕鬆地多了,他拉過一張凳子坐到桌旁,一邊口述,一邊看王中正逐字逐句地記錄下來。
足足兩千多字,不說趙暘說得口乾,執筆的王中正更是寫得連連吐氣,強打精神。
更要命的是這還是初稿,需要再做刪改。
這令趙暘不得不佩服那些動輒寫幾千字劄子的官員,比如範仲淹,一篇《答手詔條十事》近八千字,實在厲害。
好在這邊會寫字的人多,王中正撐不住了就換一個。
這不,在寫完初稿後王中正就有些撐不住了,字體漸漸變形,於是王明自告奮勇地接替,將刪改後的初稿又抄了一遍。
就在趙暘閱覽第二稿時,殿外忽有一名宦官在外探身問候:“趙小郎君?”
趙暘轉頭看去,見這名宦官十分眼生,疑惑問道:“有事?”
那名宦官微一躬身,邁步走入殿內,朝趙暘作揖笑道:“小的昨日見過小郎君,小郎君許是不記得了。”
王中正走到趙暘身旁,附耳低聲道:“此人是入內內侍省內東頭供奉官、兼勾當寧華殿黃昭,小郎君昨晚在福寧殿見過,跟張貴妃一道去的。”
“哦。”
趙暘恍然大悟,拱手對黃昭道:“原來是黃中官。”
“不敢不敢。”黃昭連道不敢,又朝王中正點頭招呼。
同為入內內侍省的內東頭供奉官,二人品階相同,但由於他還有一個勾當寧華殿的差遣,因此地位高於王中正。
當然,鑒於王中正因慶曆宮變中有功,先被官家召置左右,如今又派至趙暘身旁,黃昭自然也要拉近關係。
“黃中官有什麼事麼?”
“是這樣的,貴妃娘娘命小的送來兩盒小食,一盒獻於官家,一盒賜於小郎君……”黃昭說著便將一名年輕貌美的宮女喚入殿內,後者手中提著一個紫漆食盒,將其擺到桌上後又向趙暘行了一禮,這才回到黃昭身後。
貴妃娘娘?
那個張美人?
趙暘表情有些古怪,猶豫著對黃昭道:“勞煩替我謝過貴妃娘娘。”
黃昭拱手應下,帶著那名宮女轉身離開。
目視二人離去的背影,趙暘若有所思。
從旁,王明幾人則好奇地打開食盒,隻見盒內擺有一盤棗乾,一盤果脯。
“小郎君,要不……”瞥了眼食盒,王中正欲言又止。
趙暘表情古怪地捏起一刻棗乾,腦海中飛快閃過後世一些劇中巧妙下毒的橋段。
但當他又想到那位張貴妃據說仗著官家的寵愛,覬覦皇後之位,常常與曹皇後較勁,還不斷以逾規的方式來彰顯地位,他便毫不猶豫將那枚棗乾丟入口中。
“唔,還挺甜。”